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心率减速力(以下简称DC)和T波峰末间期/QT间期(以下简称Tp Te/QT)的变化;2.分析急性心肌梗死DC与Tp Te/QT的相关性;3.观察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DC和Tp Te/QT的差异,探讨DC与Tp Te/QT在预测心律失常方向的价值;4.观察心肌梗死不同类型(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及不同冠脉病变支数DC和Tp Te/QT的差异和变化趋势。方法:选择2013年07月至2014年11月于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血管科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24例,在发病10天内及3个月时分别行2次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18导心电图检查),计算出两次的DC和Tp Te/QT值,记为DC1、DC2、Tp Te/QT1、Tp Te/QT2,然后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对观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病10天内)和恢复期(发病3个月时)DC分别为5.69±2.22、6.13±2.01,Tp Te/QT分别为0.267±0.032、0.255±0.029,经过配对t检验分析证实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心肌梗死时,DC越小,Tp Te/QT越大,DC与Tp Te/QT之间的相关系数r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0.715、-0.755,并且经假设检验证明其确实存在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9.082-50.052X、Y=19.4-52.153X;3.室性心律失常组DC1和Tp Te/QT1分别为4.64±1.80、0.286±0.030,非室性心律失常组DC1和Tp Te/QT1分别为5.93±2.24、0.263±0.03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证实两组的DC和Tp Te/Q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同类型心肌梗死和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患者的DC和Tp Te/Q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心肌梗死的恢复期DC较急性期升高,提示心肌梗死恢复期迷走神经功能增强。2.心肌梗死恢复期Tp Te/QT较急性期降低,提示心肌梗死后恢复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逐渐降低。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C与Tp Te/QT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两者在预测心血管事件上形成互补,或可提高对心肌梗死后高风险患者的识别度。4.DC和Tp Te/QT对心肌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DC较小或Tp Te/QT较大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大。5.不同类型心肌梗死和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的DC、Tp Te/QT无差异,表明DC、Tp Te/QT对于不同心梗类型风险分层意义相同,两者在预测冠脉病变支数上的价值可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