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吉林省中西部生态特性,提出适于该地区的高产育种计划,综合中、美及亚热带(PN)种质优良性状,创制了新的优势群体,并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应以Reid群×塘四平头群、Reid群×旅大红骨群为杂种优势模式,西部地区以Lancaster群×塘四平头群为杂种优势模式,进行高产稳产育种;新创制的PN群与旅大红骨群和塘四平头群,Lancaster群与塘四平头群,Reid群与旅大红骨和塘四平头群优势明显;所配制的优良组合J1285×吉853适于西部地区,J1782×丹8415适于中部地区。穗行数、穗位高、株高遗传力高,而子粒长,单株产量遗传力低;这些性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式。其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从国家粮食安全性及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出发,并根据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生态特性,提出中部地区以Reid群×塘四平头群、Reid群×旅大红骨群为杂种优势模式,西部地区以Lancaster群×塘四平头群为杂种优势模式,实施高产育种计划。2.纵观近现代玉米育种历程,本文认为对中国玉米生产和育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三个历史阶段,即为以Mo17引入、黄早4育成的单交种普及阶段,以掖107、掖478为代表的半耐密型品种阶段,以郑单958为代表的耐密型品种推广阶段。PN78599的引入和改良对中国玉米生产和育种做出了一定贡献。3.本文综合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种质,提出以Reid群×塘四平头群、Reid群×旅大红骨群以及Lancaster群×塘四平头群三大优势模式为主体的杂种优势模式,由此构成国外×国内优势模式的主要框架。4.综合中国、美国和亚热带种质(PN)的优良特性,整合有利基因,创制了新的Lan.群,Reid群、PN群和旅塘混合群。其主要代表自交系有J1285、J1782、J210、J376、J385、J5918。5.新创制的PN群×旅大红骨群,PN群×塘四平头群,Reid群×旅大红骨群和Lancaster群×塘四平头群杂种优势明显。前三种模式适用于吉林省中部地区,后一种模式适用于西部地区。6.从创制的优势群体中培育的自交系所配制的J1285×吉853、J1782×丹8415、J5918×丹8415,在4套双列杂交组合中优势明显,这些组合已应用于玉米大田生产。7.从遗传力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双列杂交组合其遗传力估计值不同,但它们具有相同趋势,穗粒行数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最高,其次是穗位高、株高,而单株产量和子粒长的两种遗传力均低。因此,在进行性状遗传改良时,穗粒行数,穗位高可在S0—S1代进行选择;单株产量,子粒长可在S4—S5代,根据株行的综合表现进行选择。8.用4组增广NCⅡ资料对穗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穗粒重、百粒重、子粒长、穗长、穗粗、穗行粒数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上位性效应。利用2套6个世代分析资料进行遗传模型测验,其结果与前面相一致。即这些性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中单株产量显性效应最重要,穗长与百粒重加性、上位性更为重要。对生育性状遗传模型测验表明,株高以显性效应为主。9.对自选系和5大骨干自交系及其所配制的杂交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测试结果表明,J1285与Mo17、吉1037、改良Suwanl归为一类,属Lancaster种质;J5918与599-20归为一类,属亚热带PN种质。杂交种吉玉85(J1285×吉853)与吉单180、吉单342归为一类;它们遗传基础基本相同。ISSR标记测试结果与RAPD结果相一致。10.用18个引物对13个玉米自交系和9个杂交种进行的聚类分析的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合,表明RAPD方法对于独立的自交系或杂交种进行聚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ISSR对玉米遗传多样性分析具有一定作用,但也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