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的变化。教育界学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2015年教育信息化要点》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3版)》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教学的模式创新。Mishra和Koehler提出TPACK框架(2006),他们用这一概念来描述教师如何理解技术、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交互作用,进而促进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近年来,研究人员基于这个框架,开始进行就职前和在职教师将技术、教学法和教学内容有效的相关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没有结合具体的教育背景,也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纯技术训练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的积累帮助不大。本研究旨以建构主义和TPACK框架为理论基础,采用量化和质化结合的方法,通过一项实证研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职前英语教师TPACK现状如何?2)微课实践能否提高职前英语教师的TPACK水平?首先改编了Schmidt等人(2009)开发的TPACK量表,通过预测和修改,在微课实验开展前一周调查了西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的37名研究生的TPACK水平。接下来进行了八周的微课实验。在对被试进行了6个主题的培训后,要求学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设计一个微课,并进行了同伴互评。为了检验微课在发展职前教师TPACK方面培训的效果,在实验的最后一周用同样的量表进行了后侧。通过对前后测数据的统计对比和同伴互评话语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前的职前英语教师TPACK属于中等水平;基于设计学习的微课实践有效地促进TPACK水平的提升,特别是TPK PCK,TCK,TPACK这4个复合元素显著提高;随着微课实践进入到操作阶段,职前英语教师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TPACK。本篇论文有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综述了与TPACK及微课相关的主要文献。第三章陈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和TPACK框架。第四章是研究设计,介绍了被试,研究工具,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五章是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讨论。最后一章是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