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据联合国预计,2015年全世界每4位老年人将有1位生活在中国。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快速老龄化和高龄化特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城市公园是发挥城市游憩功能的主体,对于丰富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引导老年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老年人意象与行为特征为切入点,构建多智能体模型评估长沙市城市公园可达性,对优化老龄社会背景下城市公园布局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行为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认知地图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获得长沙市老年人的游憩意象与行为数据,探索老年人游憩特征与公园选择规律,构建老年人游憩活动的多智能体模型评估长沙市公园的可达性,最后提出老龄化背景下长沙市公园可达性优化的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老年人游憩特征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长沙市老年人的游憩意象呈现两个热点公园、六个次热点公园和多个模糊公园的简单空间结构;游憩出行主要集中在10千米的范围以内,空间上表现为强集中游憩圈(D≥1km)、弱集中游憩(1km<D≤5km)和分散游憩(5km<D≤10km)的三圈层模式。(2)多智能体系统模拟结果显示,长沙市公园可达性普遍偏低且空间分布明显不均衡。以湘江为界河东公园可达性较好而河西公园可达性较差,以五一大道为界公园可达性从五一大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总体上呈现出中心区域公园可达性较高,边缘区域公园可达性较低的空间分异。此外,公园的意象可达性与行为可达性存在差异化特征。(3)依据长沙市公园可达性评估结果分析提出五点针对老年群体的公园可达性优化建议:供给与引流并举缓解中心区域压力、优化公交线路降低成熟公园出行阻力、注重特色塑造增强新建公园吸引力、营造社区公园氛围提升老年人归属感、用心体会老年人需求增强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