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是四书之一,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依据孔子的思想整理、编纂而成的。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堪称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因此,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翻译家对它进行各种版本的翻译,很好的传播了中国文化。尽管都是对《中庸》进行翻译,这些翻译版本各不相同并且各具特色。现代阐释学认为翻译是一种理解和阐释的过程。然而,在文学翻译中,阐释学不仅是一种分析文本的方式,也是探寻文本深层含义的一个过程。作为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对任何一个文本的阐释都是历史性的,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彻底客观的理解一个文本。在本文中,我们也将通过例子证实这一点。本文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对中庸的不同英译本进行研究。分别选取了理雅阁,辜鸿铭和陈荣捷的英译本并分析了译者对文本的“历史理解”,译本的本质,译者的“视域”以及视域与原文的关系和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通过例子和对比,我们发现各译者的译文彼此不同也被不同的读者喜欢或批评。尽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全力试图去保持和传递原文的信息但有一些历史形成的因素和障碍是他们所无法逾越的,如“视域”。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必定会有更多基于不同“视域”的对源文本的阐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多译本的存在以及更多将来译本的出现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因为这些译本的出现适应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历史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对它们的存在和出现报以宽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