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术中,残端是否对胫骨骨道及膝关节稳定性产生影响还存在争议。本试验通过测量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组与不保留残端组术后患者胫骨骨道的直径与膝关节功能评分,明确ACL残端对术后膝关节胫骨骨道的影响及移植物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而明确残端与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关系,为手术失败的二次翻修手术治疗提供机会,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选取因前交叉韧带损伤入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摄X线及MRI明确诊断。术前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共计7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54例,女16例,年龄19~54岁。纳入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保留残端组与不保留残端组。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并根据分组进行残端保留和不保留。所有患者统一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作为移植物,术后1周、3月、6月复查X线,并根据X线测量胫骨正位、侧位垂直于骨道纵轴的最宽处骨道硬化壁距离。术后1周、6月根据CT测量胫骨冠状位与矢状位距关节面2cm处胫骨骨道距离。以术后1周的骨道直径作为参考值,计算不同时间段骨道对应的差值。术后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6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及IKDC评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保留残端组与不保留残端组的术后骨道直径的差值和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结果:56名患者完成最后术后随访及影像学分析,随访率80.0%。随访时间为6-12月,平均时间为(9.16±2.54)月。随访患者中,保留残端29例,不保留残端27例。两组患者在术前性别、年龄、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月、6月根据X线测量胫骨正位、侧位骨道最宽处直径,术后1周的胫骨骨道直径大于用于制作它的空心钻头的直径,差异为2.1±0.3mm。随访患者中,术后3月胫骨骨道直径差值与术后6月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残端组在术后3月、6月的骨道直径差值增大程度小于不保留残端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月CT测量胫骨冠状位与矢状位距关节面2cm处胫骨骨道距离,术后6月的骨道直径大于术后1周直径。保留残端患者术后出现5例骨道增宽,增宽比例为17.24%,不保留残端患者13例骨道增宽,增宽比例48.15%。两者相比,保留残端组骨道增宽比例小于不保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都较前明显提高。尽管前交叉重建中保留残端比不保留残端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中拥有着更高的评分,但两组患者在术后3月、6月功能评分相比,差距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胫骨骨道直径随时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大。2、关节镜下ACL重建保留残端可以减少胫骨骨道的增大程度,更加有利于患者二次翻修手术。3、是否保留残端不会影响患者术后膝关节的功能评分及手术短期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