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屏蔽理论的山东省滨海城市旅游形象协调治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所谓城市旅游,就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旅游休闲活动的总称,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的总和。旅游产业发展在经历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市场和营销驱动之后,已经进入了形象驱动阶段,城市旅游形象已经成为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的核心要素。然而,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出现“非优区”、“灰度区”、“阴影区”等现象,造成城市之间旅游发展的不平衡,笔者称之为“旅游形象屏蔽”。山东滨海7城市旅游发展极其不平衡,青岛作为山东滨海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城市,青岛的滨海旅游占有绝对优势,构成山东滨海旅游的绝对主体,处于领先地位,烟台、潍坊、威海紧随其后,日照、东营和滨州旅游发展相对落后。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间旅游发展水平不平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本文从形象屏蔽的视角探寻滨海7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程度,希望所做的研究对山东省滨海城市旅游的未来发展,旅游形象的准确定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包括如下4个部分:(1)梳理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旅游形象和形象屏蔽的学术观点以及山东省滨海城市旅游研究进展,并且简要概述了旅游形象感知理论、整合营销传播学理论、区位及增长极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旅游形象屏蔽基本理论。界定了城市旅游形象与旅游形象屏蔽的概念。并解析了旅游形象屏蔽产生机制:资源屏蔽、区位屏蔽、认知屏蔽和政府行为屏蔽。在此基础上,将旅游形象屏蔽效应划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个层面,根据屏蔽强度量化屏蔽效应划分为四种类型:极强型、较强型、一般型和微弱型。(3)尝试构建旅游形象屏蔽效应测算模型。以形象相似度、空间距离、交通密度、游客感知形象四个维度尝试构建了旅游形象效应测算模型公式,即(4)山东滨海7城市旅游形象屏蔽效应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滨海7城市为例,通过对该7城市旅游背景阐述的基础上,并进行广泛的数据调查和分析,利用模型公式,测算出该7城市之间旅游形象屏蔽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该7城市旅游形象治理的策略,即差异化治理策略和区域旅游合作策略。然而,囿于笔者本人知识的限制,以及数据收集的难度,本文研究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忽略旅游介体对形象屏蔽的影响,并且从旅游主体和客体角度探求形象屏蔽原因难以全面和深入;第二,选择济南作为样本客源地,样本量欠缺普遍性,其他客源市场的滨海城市旅游形象屏蔽强度测算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本文提出的差异化治理策略和区域合作策略尚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改善。
其他文献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身体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和压制,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学者的关注,但对身体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教育中离身现象的研究甚少谈及除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内容,例如学校的环境、规章制度等;对教育中离身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没有考虑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缺乏对教育内部诸因素的思考;缺乏从本国文化的角度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具身性;研究方法一直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并且所依托的学科背景
政治体制改革的平稳推进,不仅需要高层的政治决心和民间的舆论支持,同时也需要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撑。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之一。人们注意到他时,他已经书写并发表了将近200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最终大多沉没在20世纪80年代先锋写作,新写实、新历史写作等浪潮当中。
现代化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企业绩效均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从理论层面对于三者关系的分析以及企业战略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源自于一代代人的创新;对于国家而言,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也源自人们的创新。而针对我国公民创新素养缺失的情况,社会应该重视,教育者尤其应该
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空气弹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根据对空气弹簧力学特性研究的需要,采用三种试验台并建立相应的试验方法,对单空气弹簧的垂向和横向特性、双空气弹簧两点控制
语言接触是造成语言演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两种语言交接的地带,弱势语言总要受到强势语言的影响,其语音面貌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过渡性。本文以信阳地区为例,着重从入声演变的角度
本课题旨在研宄沈尹默先生书法教育思想,分析沈尹默先生各个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碑学、帖学对其书法教育思想的影响;从沈尹默先生的书法理论专著对其教育思想进一步探析,总结沈尹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压力、环境恶化和海权争端等问题的不断升级,世界各海洋国家加快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我国也逐步认识到海洋对于国家强盛和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迅速的转变。日益常见的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方式以及劳动强度和体力活动强度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