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特别是伊迪卡拉纪)生命及其环境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地质科学、生物科学及环境科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根据可靠数据显示,中国的陡山沱生物群可能比现在已知的其它伊迪卡拉型生物群都要早。在湖北宜昌三峡地区晚前寒武纪的地层出露良好,且保存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是地球早期生命及其环境研究的良好地区之一。在对湖北峡东地区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地层和化石资料的野外收集和室内分析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切片技术和化学分离的方法,并对部分标本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距盖帽白云岩上部几米处的含有豆状燧石结核的白云岩中发现形态多样的、包括四端分叉的硅质四轴大骨针、单轴的微小海绵骨针以及海绵无性芽球上的芽球骨针等海绵骨骼化石。在破损的四轴海绵大骨针的断截面的中心,分布有和现代海绵骨针相似的同心环状轴沟结构,这些同心环状结构由中心的轴沟、包围在轴心周围的圆筒以及外层的硅质薄层。微小海绵骨针和无性芽球骨针嵌插在海绵无性芽球的外层周围。表明分布于中国峡东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海绵骨针可能属于普通海绵纲,也表明在距寒武纪生命大爆发50-70 Ma之前的晚元古代,最为原始的后生动物—海绵动物就已经分离出现。(2)在化学分离所获得的化石中,发现另一类化石,其多表现为多个直径为20μm的小球聚集在一起,而球与球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3)峡东陡山沱组底部的含豆粒状燧石结核白云岩中不仅有Tianzhushania等疑源类化石,而且还发现有大量的微体动物胚胎化石和微体多细胞藻类化石,可与瓮安物群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