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6-8岁儿童龋病相关口腔微生物组及唾液蛋白组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龋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缺乏自限性的感染性疾病,可影响颌面部美观、功能及全身影响水平。就龋病的控制来说,我们应当坚持预防为根本,治疗是手段的策略。而龋病的预防,关键在于对各种龋病危险因素的控制。细菌因素(牙菌斑)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致龋相关的口腔微生物组结构十分复杂。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基因芯片及454焦磷酸测序对不同人群龋易感儿童的牙菌斑微生物进行了系列研究,其结果进一步凸显了微生物致龋的复杂性,微生物与龋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化认识。当前,“核心微生物组”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多数研究表明口腔中可能存在一个“核心微生物组”,但尚有学者持不同观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支持口腔“核心微生物组”存在的可能性,本实验拟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为口腔“核心微生物组”是否存在提供一定实验依据并探索其可能的微生物组结构。除了口腔细菌与龋病息息相关,唾液蛋白组也与龋病关系密切。同时,唾液蛋白组是潜在的诊断和预防局部和系统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来源之一。系统探索唾液蛋白组和口腔微生物组多样性将有助于对龋病等口腔局部疾患和系统疾病的认识、预防和诊疗。目的:分析比较高龋组和无龋组儿童牙菌斑(唾液)微生物组结构多样性以及高龋组和无龋组儿童的唾液蛋白组。第一部分从不同分类学水平(如门、属等)比较高龋组和无龋组的微生物组结构组成和差异,并探索“口腔核心微生物组”是否存在。第二部分探索唾液蛋白组与龋病的关系,并推动龋易感性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方法:以6-8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454焦磷酸测序分析比较高龋组和无龋组牙菌斑(唾液)微生物组结构和种类(实验一),采用高压液相柱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及对比高龋组与无龋组唾液蛋白组(实验二)。结果:实验一:(1)本实验平均每个样本检出超过6000个OTU,总共得到14076个OTU,归于18个门,28纲,48目,78科,133个属。其中高龋组含9265个OTU(高龋菌斑6042个OTU,高龋唾液5406个OTU),归属于13个门,111种属;无龋组含10080个OTU(无龋菌斑6757个OTU,无龋唾液5661个OTU),归属于17个门,111种属。(2)总共有15个菌属在高龋菌斑组与无龋菌斑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其中5个菌属在高龋菌斑组的检出高于无龋菌斑组,包括放线菌属、莫拉克斯氏菌属、史雷克氏菌属等;10个菌属在无龋菌斑组检出率高于高龋菌斑组,包括伯杰氏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心杆菌属、德克斯氏菌属、颗粒链菌属、嗜血菌属、金氏菌属、巨型球菌属、奈瑟氏菌属等;(3)总共17个菌属在高龋唾液组与无龋唾液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其中11个菌属在高龋唾液组的检出高于无龋唾液组,包括放线杆状菌属、丁酸弧菌属、德克斯氏菌属、戴阿利斯特杆菌属、乳杆菌属、丙酸弧菌属、假支杆菌属、链杆菌属等;6个菌属在无龋唾液组检出率高于高龋唾液组,包括卟啉单胞菌属、嗜血菌属、不动杆菌属、小链菌属、戴尔福特菌属等;(4)公认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内氏放线菌、乳杆菌在各样本中检出率较低,在高龋组、无龋组之无明显差异;(5)10个高龋菌斑样本与10个无龋菌斑样本共有27个菌属,包括:放线菌属、伯杰氏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毛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德克斯氏菌属、梭杆菌属、金氏菌属、孪生菌属、颗粒链菌属、约翰森氏菌属、纤毛菌属、奈瑟氏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链球菌属、密螺旋体属、韦荣菌属等;10个高龋唾液样本与10个无龋唾液样本共有24个菌属,包括:放线菌属、伯杰氏菌属、弯曲杆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棒状杆菌属、德克斯氏菌属、梭杆菌属、孪生菌属、颗粒链菌属、约翰森氏菌属、纤毛菌属、奈瑟氏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丙酸菌属、罗氏菌属、月形单胞菌属、链球菌属、韦荣菌属等。实验二:(1)本实验有定量信息的人蛋白质1626个,从高龋组及无龋组唾液样本中共检出642个差异表达蛋白,包含基质金属蛋白酶9、粘蛋白MUC7、乳铁蛋白、碳酸酐酶6、天青杀素、冷凝集素等可能与龋病密切相关的蛋白;(2)本实验鉴定出的蛋白GO分析提示:蛋白质分子功能中,最多的是蛋白结合性(28.82%),其次是催化活性(22.58%),然后是金属结合性(8.74%)及核酸结合(8.58%);就参与生物学过程来说,参与代谢过程的蛋白质较多(19.3%),其次为调节过程(12.39%)。结论:(1)本课题组大部分相关实验均发现韦荣菌属在高龋菌斑组检出高于无龋菌斑组,其存在致龋性可能性较高,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求证;(2)菌斑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等与龋病呈负相关关系,唾液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与龋病呈正相关关系,其构成比可作为潜在的监测龋易感性的指标;(3)牙菌斑中多种细菌参与了龋病过程(如韦荣菌属、放线菌属、莫拉克斯氏菌属、史雷克氏菌属等),可不需要大量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等公认致龋菌定植,龋病是多种菌斑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支持“菌斑微生态学说”;(4)放线菌属、伯杰氏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梭杆菌属、孪生菌属、奈瑟氏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链球菌属、韦荣菌属等可能是“核心微生物组”的一部分,支持口腔“核心微生物组”的存在;(5)本研究初步表明高龋组儿童唾液蛋白总量及种类均高于无龋组, MMP9、MUC7、LTF、CA6、AZU、冷凝集素等高龋组与无龋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为进一步探索龋易感性相关生物标记物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正>缺血性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
古代文人的迁徙、寄居的流寓现象,是信息得以传递、扩散,文化得以交流的主要途经,同时也必定引起和促使信息能够流动传播,使新的文化场域、文化创作能够产生。因此,古代文人流寓现
新闻报道是现代传媒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尝试实现新闻故事化报道有助于提升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以《今日一线》新闻故事化报道的优势为切入点进行简述,再以此为基础,重点分
电磁辐射的日益严重及隐身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学者们对吸波材料的研究。聚苯胺作为电损耗型吸波材料,具有密度小、电导率可控、环境稳定性好、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一个人免疫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机体对于病原微生物的识别、防御、抵抗能力和机体的患病概率,是体质健康水平高低的体现。最近研究发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衰老,机
为提高镀层性能,需要对镀层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包括除氢、加热扩散等,它们直接影响到镀层性能的好坏。用除氢、加热扩散实验说明,热处理可以除去镍镀层中的氢,提高镍镀层与基
张载哲学本体论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一个研究热点。张岱年和牟宗三分别代表了其中的两种研究范式:在张载哲学本体的判定上,由于对"太虚即气"的不同理解,张岱年认为是"以气为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方法,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
古代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地处贵州偏僻山区的沙滩黎氏家族家庭教育方式的考察,论述了清末沙滩家风、家教、交游对清末外交家黎庶昌的影
本论文在优化几种生物碱、黄酮和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基础上,计算了它们的1H和13C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化学位移和红外光谱,通过分析这些化学位移和光谱波长得到了这类型分子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