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原是《礼记》中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理论著作。《中庸》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因其特有的哲理思辨性和严谨的体系性,它成了一部最难懂也最受争议的儒家经典。中庸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价值。历代学者均对《中庸》理论做过深入的研究和诠释,并有诸多专著流世。朱熹是中国古代继先秦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异域之邦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所在国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子学传入朝鲜后,李滉成为朱子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朝鲜时期著名的朱子学大师,他在继承和发展朱子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退溪学”风格,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的研究热潮。 朱熹和李滉二人都十分重视《中庸》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但是,他们对《中庸》所蕴含的理论,如“心性”、“四端七情”及“敬”等理论的诠释是存在差异的,亦即形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中庸》诠释理论。朱熹认为“心”既是体又是用,既是性又是情,既有形而上的德性,又有形而下的品性;退溪论心为一块血肉,即物质器官,又论心为思维器官,即知觉器官,具有认识的功能。在“四七”问题上,李滉把“情”分为四端与七情,而四端与七情分属于理气,解释了“情”之善恶问题。这是退溪在此问题上对朱子学的发挥,也是对《中庸》“四七”问题的不同诠释。关于“敬”的诠释,朱熹认为“主敬”是动静一贯的功夫;退溪则认为要从平常生活的层面实践而达到“持敬”,这是围绕“心”而展开的。 本文从朱熹和李滉的生平、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出发,分析影响他们思想的诸种因素,从中找出诠释理论的特点。以二人对《中庸》“心性”、“四端七情”及“敬”的诠释为基础,比较他们的诠释理论,探寻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二人以儒为宗,使得他们哲学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国情迥异、生平经历各殊、思维方式各异和学术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他们不同的《中庸》诠释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