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天命观和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在君民关系上主张"民贵君轻";在君臣关系上强调"暴君放伐";提倡国家以"王道"和"仁政"的方式谋求发展;摒弃"霸道"的形式去占领他国领土,唾弃以"不义"形式发起的战争。孟子在仁政措施上提出一系列的"养民、富民、教民"政策对提高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孟子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性,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体现在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法律价值观,促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相比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对民众更具有社会可接受性。但与此同时孟子民本思想并没有完全获得现实化,原因在于孟子的民本思想缺乏社会权力合理分配的构想,其宣扬为政在人的"仁政"思想也仅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力图维护旧的社会秩序。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刑法制度、以及与经济相关的法律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对法治文化建设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对法治文化表层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法治文化深层结构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代法治社会的主要价值是:以"民心"为连接点,它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本土资源,为当代"以人为本"的民主法治观提供了文化基因。孟子民本思想对建设当代法治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现代以人为本理念的本土资源,在此基础上需要完善民主政治,在立法上坚持民心至上、以普遍民意为立法之本。孟子的仁政措施主要在于"富民、养民、教民",当代法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一系列"惠民、富民"的行政政策。执法作为法律运行中的重要环节,建设法治文化更需严守依法行政这一重要环节,在执法上坚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一致等原则。孟子提出对崇尚"霸道"的君王,在其制定的政策下,社会上存在"途有饿殍"的惨状时,大臣有对其采取"放、伐"处罚措施的权力。这一点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法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我们在立法上坚决抵制恶法,对建立的恶法应予废除,在一定情况下赋予公务员抵抗权。法治国家发展的文化基调主张以德服人,走"王道"路线的同时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教育。法治文化是与人治文化相对的一种进步文化形态,它是实现法治国家过程中所具有或应当具有的带有规范化和强制性的文化,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法治文化包含法治意识形态、完善的法律制度、物化的法治文化、良好健全的法治观念以及执政者依法行政、公民自觉守法所构建的法治环境。法治文化的本质是民主法治,因此。法治文化更是一种在民主政治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法治文化对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具有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因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开始对法治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法治文化的建设。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我国的法治文化,但把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我国的法治文化结合的学术研究很少见。本文积极采纳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有利因素,通过借鉴孟子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探求法治文化意蕴的基本价值观,阐释法治文化所追求的最终目的,立足本国的基本国情,以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