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全文分三部分(共5章),第一部分(第1章)简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第2、3、4章)主要阐述了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过程:初级阶段和发展时期;第三部分(第5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第1章从“摆脱农奴制”、“农业生产局限性”和“生产力提高”三方面阐述中世纪农村生产者向城市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中古时期,农奴人身依附于领主,没有自由迁移和转业权利,即便是较为自由的小农也受到各种限制。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摆脱农奴制紧密相连;农业生产固有的局限性像季节性失业、农业生产边际收益递减和土地资源有限等等,也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程度制约着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节奏,最终决定了脱离农业能够生存的城市和非农产业人口数量。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原因中,其中前两个是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后一个是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原因。没有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城市和乡村非农产业人口无法独立生存和发展,转移出去的农村人口最后仍须回归农业。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是劳动力转移之根本原因。当然,农村劳动力可能通过诸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实现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第2章简要描述了11-15世纪劳动力转移初期概况。在这一时期,11-13世纪农村劳动力一度产生向城市迁移热潮,促进了中世纪城市复兴,14、15世纪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步伐明显变缓,中世纪晚期许多城市出现人口削减、经济发展缓慢现象。因此,总体来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较少,主要还是在农村社会内部流动,像中世纪盛期的垦荒运动就是这种劳动力转移表现之一。在黑死病之后农村人口在村际和庄园之间流动现象更为显著,也有一些农业人口转而从事各种乡村非农产业,乡村养羊业和纺织业此时得到一定发展。劳动力转移程度较低是同当时农业较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第 3、4章主要勾勒历、17世纪和 18世纪早期劳动力转移状况。f这一时期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得到较为迅速发展,首都伦敦发展尤为显著,还出现了许多新型城镇,像旅游疗养城镇、港口船坞城镇和工业城镇等;乡村工业在以往基础上发展到新阶段——原始工业化时期,乡村毛纺织业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群体日渐庞大。劳动力转移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16、17世纪后农业生产力进步较为迅速所致,圈地运动在英国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发展,同时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从而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故-称这一时期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时期”。 第5章关于工业革命前劳动力转移的评价问题。从动力机制、流动规模、流动方向以及流动模式方面,简要比较工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劳动力转移各自特点,分析了工业革命前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阐述工业革命前第一阶段11-15世纪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封建农奴制解体,第h阶段16、17世纪和 18世纪早期向乡村工业转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定历史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