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评估,尚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因此本研究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浆进行分析,筛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关键蛋白,并进行验证,以探寻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方法:将筛选后的95例患者按照颈动脉彩超特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低风险斑块组,高风险斑块组,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 TRAQ)联合质谱分析,对三组病人的血浆进行比较,寻找差异表达蛋白,然后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具有研究价值的蛋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筛选的血浆蛋白进行定量检测验证。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通过斑块风险高低、斑块评分(plaque score,PS)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来评价,并分组进行统计分析:1.以斑块风险分组:正常对照组,低风险斑块组,高风险斑块组;2.以IMT三分位数间距分组:T1(<0.8mm);T2(0.8-0.9mm);T3(≥1mm);3.以PS分组:PS=0,PS=1,PS≥2。结果: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用iTRAQ共筛选出28个差异表达蛋白,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筛选出α2-巨球蛋白(Alpha-2-macroglobulin,α2M)和肝素辅助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用ELISA验证它们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表达,发现与iTRAQ检测结果一致。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α2M和HCⅡ与颈动脉斑块和IMT的相关性,发现随着血浆α2M的升高,发生高风险斑块、IMT增厚、高PS的风险增加;而随着HCⅡ的升高,发生高风险斑块、IMT增厚、高PS的风险降低。结论:血浆α2M水平升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高风险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HCⅡ升高可能是其保护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