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从实证的角度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市场,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本、工资分布、所有制调整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以及农村中的非农就业。主要有如下创新: 考察了1993年至2000年间,经济转型对不同所有制部门工资分布的影响。首先利用截面数据发现,1997年民营部门的教育回报率高于国有部门;2000年的情况则相反。接下来利用面板数据,发现1997年之前和之后两个时段内劳动力从国有部门到非国有部门流动的模式明显不同。考虑到企业规模与教育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前一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劳动力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离开国有部门,后一阶段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此外前一时期国有部门中(条件)工资水平高的人流动到非国有部门,后一时期则相反。 利用分位回归估计了不同所有制部门的工资方程。对于国有部门而言,1991、1993年的结果表明,低分位回归中教育的回报率比较高(1997年的结果没有明显的规律)。其次,对于私营经济而言,1993、1997年的结果表明,高分位回归中,教育的回报率高于低分位回归。这种规律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是成立的。国有部门中处在收入条件分布低端的样本工资增长快于处在条件分布高端的样本,民营部门则没有这样的规律,甚至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 针对农村地区,本文发现教育显著提高了劳动力拥有工资收入的机会,从而为其带来了回报;通过利用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数据,本文发现1989年农村地区采取计件工资的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为5.2%,而计时工资的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不显著;同时发现后者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前者,但是平均教育水平却高于前者。这既表明教育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有着重要作用,也表明一部分人力资本在农村的工资决定机制中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此外,教育改变了劳动力劳动参与的方式。教育水平高的人,劳动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失业风险较小。 最后,本文研究了农村地区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传递。横截面分析表明,农村地区户主与其子辈间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相关系数在上世纪90年代不断变小(即流动性增强)。然而在固定效应模型中,这种相关性在同一时期反而随时间变大(即流动性减弱)。此外,对所有制、外出就业和职业类型的分析表明,所有制的代际相关性不断减弱,而后两者的代际相关性则有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