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10年以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全球呈现爆发式流行,而糖尿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却很低,由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为此人们每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上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然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行为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及个人行为进行干预管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提高治疗效果,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同时,糖尿病是一种身体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的疾病,特别是以肥胖的2型糖尿病为著,糖尿病患者中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敌对等不良情绪,反过来这些不良情绪又加剧了血糖恶化,严重影响了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度,给患者及家属的身体与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改善患者心理认知水平和积极应对行为,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手机短信功能已经在医疗卫生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监测与管理及生活方式改变指导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尚无利用手机短信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心理干预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拟观察利用手机短信息功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教育、监测治疗及心理辅导,评价手机短信随访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及认知-心理-行为综合管理的有效性、可行性。为更好地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促进医疗卫生和疾病监控提供有益的临床证据和借鉴。研究目的1、观察利用手机短信随访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及治疗监测,评价手机短信随访在糖尿病治疗效果中的作用。2、观察利用手机短信随访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干预,评价手机短信随访在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管理及生存质量改善中的作用。3、提出简单、有效、可行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控制与管理的长效方法,以减轻个人及社会因糖尿病而付出的代价。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1:1随机分为手机短信随访组(下称短信组)与门诊常规随访组(对照组)。入组后短信组每周通过短信随访1次,内容主要是饮食、运动、用药指导,对照组则每月门诊常规随访1次,共持续12周。对比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压、血脂、体重(W)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第二部分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1:1随机分为手机短信随访组(短信组)与门诊常规随访组(对照组)。两组均在原有治疗药物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入组后短信组由研究医生或护士利用短信每周随访1次,对照组每月门诊常规随访1次,共持续12周。短信内容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增加了糖尿病认知教育、心理行为管理及负性情绪应对;在干预前后进行糖尿病知识、心理状态、不良行为和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两组均在干预后体现出了明显的效果,两组间相比HbA1c、血糖、血压、血脂、体重(W)均明显下降,其中短信组在血糖及HbA1c达标情况方面不劣于对照组(P=0.052),但值得注意的是短信组在体重(W)、血压控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30、P=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第二部分:随访12周后短信组的HbA1c下降1.9%,对照组下降了1.2%(P=0.016)。短信组体重(W)下降优于对照组[(71.2±6.7)Kg VS(73.1±7.3)Kg,P=0.030)];短信组的糖尿病知识、心理状态(SDS/SAS)、生活质量满意度(ADDQoL)、糖尿病治疗满意度(DTSQ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短信组与对照组相比每周运动量增加(4.6h±1.3VS3.8h±1.9,P=0.025)、吸烟量减少(8.0±4.7VS10±5.4,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机短信随访干预管理,有利于HbA1c、血糖控制达标,并有利于体重和血压、血脂的长期控制,从而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2、利用手机短信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干预管理,可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增加信念、促进行为改变,提高患者负性情绪应对及自我管理能力,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满意度水平。3、短信随访改变了填鸭式说教,患者与医生是平等的、友好的,能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讨论。依从性高、短信回复内容准确完整的患者血糖及相关指标控制越好,并且可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4、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全方位、不间断的手机短信随访,可全面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水平,此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至更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