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Mississippi大学的James Hardy首次报道人类肺移植,使晚期肺实质疾病的治疗成为可能。而后全球临床工作者陆续开展了肺移植的研究,发现了大剂量的类固醇疗法对肺移植的负面作用,又发明了用带蒂大网膜覆盖供体缺血吻合口的办法降低了支气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经过全世界临床医学者50余年的不懈努力,肺移植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肺移植在手术技巧、供肺保存、肺的再灌注、移植排斥反应、围手术期护理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与其他器官移植相比,肺移植处于明显落后地位。我国肺移植起步较晚,其进展较为缓慢。我国辛育龄教授等于1979年实施2例肺移植手术,填补我国肺移植方面的空白,但均以失败告终。对于终末期肺部疾病,肺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因其重要性,已成为新时期胸外科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本实验进行了杂种犬单肺自体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为某些肺部肿瘤患者开展自体肺移植奠定基础。实验目的:通过对杂种犬单肺自体移植的手术技术的实验研究及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观察,熟悉并掌握肺移植手术技术及手术配合,尤其是血管及气管吻合技术,探究杂种犬肺移植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为开展自体肺移植做准备。实验方法:杂种犬8只(雌雄不限),健康状况良好,体型健壮,大小相仿,体重15公斤-17公斤,分别编号为1、2、3、4、5、6、7、8号犬,全部行右全肺自体移植。标准手术间及附属设施、手术器材及材料,自备肺保存液及必需药物若干。麻醉成功后,取左侧卧位,将犬四肢固定于手术台上,右胸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单。切开胸壁各层入胸,游离下肺韧带,打开心包,游离右上、下肺静脉,右肺动脉主干及右主支气管,行全身肝素化后,麻醉机高频通气使右肺处于膨胀状态,而后迅速以无创伤血管钳夹闭后剪断右上、下肺静脉,右肺动脉主干及右主支气管,迅速将切取的右全肺置于4℃放有LPD液无菌盒(其放于冰屑盒)中,将输液器导管插入右肺动脉主干断端,其另一端连接于4℃LPD液行右全肺灌洗,直至肺表面呈白色且上、下肺静脉断端处流出无色透明灌注液为止。灌注过程在5分钟之内完成。保存时间为30分钟。修剪多余组织,修整肺动、静脉及支气管保留足够长度的血管壁。修剪完成后,将右全肺置于胸腔内,放入4℃生理盐水防止右肺升温过快。首先缝合上、下肺静脉并打结,而后缝合肺动脉,先不打结,稍稍松开置于右肺动脉断端无创血管钳,使血液少量反流,再连续缝合右主支气管。支气管吻合完毕后,开放上、下肺静脉无创血管钳,可见肺动脉未打结缝线处有灌注液混合血液及少量气泡流出,待流出液体未混有灌注液及移植肺颜色由白色变为淡红色时,收紧缝线并打结。检查支气管吻合口无漏气,动、静脉吻合口及胸腔无活动性出血,清点手术器械及敷料无误,留置胸腔引流管,逐层缝合胸壁各层。待其清醒后拔出引流管,手术结束。分别于移植术后1小时、2小时、4小时经中心静脉导管抽血,测定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主要指标为: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实验结果:所有8例杂种犬均顺利完成右全肺自体移植术。吻合完毕后支气管吻合口无漏气,动静脉吻合口均无漏血。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与术后1h、2h、4h凝血酶原时间相比较P<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凝血酶原时间术后缩短。说明术前纤维蛋白原分别与术后1h、2h、4h测得纤维蛋白原比较含量减少,P值均小于0.05,表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D-二聚体与术后1h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术后2h、4h测得D-二聚体含量比术前D-二聚体含量高(P<0.05)。术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分别与术后1h、2h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术后4h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术前比较含量增高(P<0.05)。结论:初步掌握了杂种犬自体单肺移植的手术技术,术后1h、2h、4h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术后2h、4h血D-二聚体含量及术后4h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与术前比较增高,说明术后早期高凝与高纤溶状态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