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embedw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美学纷争不断,要对其作出明确的判断实为不易,不过,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人的本性在于求知。我也将不畏艰难地去探索,为此,本文拟就当代美学中关于实践观念做一简单的梳理。应该说,马克思对实践的阐释为我国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一度占据绝对的主流。但是,随着理论探索的深入,人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尤其是对实践本身的理解就产生了诸多的分歧。于是,新的美学流派纷纷建立,其中,大体可以分为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继续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对实践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理解,主要是将实践的涵义进行了扩大,由原来的物质生产实践扩大到人的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等;而后实践美学则提出审美具有超越性,超实践、超现实的特点。本文的立意就是沿着对马克思实践的理解到我国实践美学的建立,再到当代对实践的扩展和对实践的排斥来论述的。在这一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美学体系中,忽略了人的非理性(无意识)对人的潜在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也是具根本性的,因为人虽然有独立的意识,但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是无法摆脱生物自身先天具有的特点的。那么,后实践美学提出的审美超越性,无疑是对人的发展无限性的一种确认。但是,审美作为人寻求生存的意义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一定是要立足于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就是人的实践。从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绝对性——人的生存的首要条件,并且也体现了审美是人的理性要求(尽管也注重人的感性,但总体来讲还是理性占据主要的位置);从后实践美学我们同样看到了审美的另一内在的、本质的要求——非理性。所以,审美是统一了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实践——实践的相对性,人类也正是通过这种实践进行审美的。实践的绝对性决定了审美必然是和实践如影相随的,既然如此,空谈审美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人类还没有彻底解决生存问题之前,是不可以高枕无忧的。那么,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我能活,所以我需要审美。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优秀的、有成就的记者,必须具备职业素养,即要有较为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着记者能不能在新闻领域中生存。  什么是新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能
期刊
近10年来,集团公司档案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档案局和集团公司党组安排部署,牢牢把握“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完善管理体制机
期刊
“诚”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一直具有较为深刻的涵义。在《中庸》之中,“诚”可以说是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具有真实无妄和诚真实在之意,是人的本心本性之自然显现。《中庸》中认
本文选取了2016-2018年共30805个中小企业板样本数据对分析师相对预测准确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相对工作经验能够增强分析师预测的相对预测准确度,能降低相对乐观度对
近日,国资委下发通知,决定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重点企业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