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美学纷争不断,要对其作出明确的判断实为不易,不过,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人的本性在于求知。我也将不畏艰难地去探索,为此,本文拟就当代美学中关于实践观念做一简单的梳理。应该说,马克思对实践的阐释为我国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一度占据绝对的主流。但是,随着理论探索的深入,人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尤其是对实践本身的理解就产生了诸多的分歧。于是,新的美学流派纷纷建立,其中,大体可以分为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继续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对实践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理解,主要是将实践的涵义进行了扩大,由原来的物质生产实践扩大到人的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等;而后实践美学则提出审美具有超越性,超实践、超现实的特点。本文的立意就是沿着对马克思实践的理解到我国实践美学的建立,再到当代对实践的扩展和对实践的排斥来论述的。在这一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美学体系中,忽略了人的非理性(无意识)对人的潜在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也是具根本性的,因为人虽然有独立的意识,但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是无法摆脱生物自身先天具有的特点的。那么,后实践美学提出的审美超越性,无疑是对人的发展无限性的一种确认。但是,审美作为人寻求生存的意义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一定是要立足于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就是人的实践。从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绝对性——人的生存的首要条件,并且也体现了审美是人的理性要求(尽管也注重人的感性,但总体来讲还是理性占据主要的位置);从后实践美学我们同样看到了审美的另一内在的、本质的要求——非理性。所以,审美是统一了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实践——实践的相对性,人类也正是通过这种实践进行审美的。实践的绝对性决定了审美必然是和实践如影相随的,既然如此,空谈审美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人类还没有彻底解决生存问题之前,是不可以高枕无忧的。那么,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我能活,所以我需要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