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科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我国温带沙漠的优良固沙半灌木,亦称黑沙蒿,分布于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温带半干旱沙区。以其为建群种的植物群系是该地区固定、半固定沙地的主要植被类型。作为建群种,油蒿在固定流沙、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油蒿主要钻蛀性害虫:沙蒿大粒象Adosopius sp.(鞘翅目:象甲科)、沙蒿木蠹蛾Holcocerus artemisiae(鳞翅目:木蠹蛾科)、沙蒿圆吉丁虫Sphenoptera sp.(鞘翅目:吉丁虫科)和一种卷蛾科(Tortricidae)蛀茎害虫在我国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省自治区大面积爆发。为了在今后油蒿钻蛀性害虫的生态调控和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2006年~2008年在宁夏油蒿分布区内,对4种油蒿主要钻蛀性害虫的数量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宁夏灵武市和盐池县不同演替阶段的61块受钻蛀性害虫危害的油蒿林为试验地,应用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组建了以沙蒿圆吉丁虫的虫口密度、结皮类型、沙蒿木蠹蛾的虫口密度和油蒿树龄为参数的油蒿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有虫株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实际检验,具有较高的预测功能,今后可在生产实际中加以应用。2、对油蒿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的组成和数量变化及环境因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油蒿不同演替阶段,上述4种油蒿钻蛀性害虫均有危害,且每个阶段的优势种各不相同;应用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不同演替阶段4种钻蛀性害虫虫口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明油蒿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受环境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3、对油蒿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的危害程度与油蒿树龄、地径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的848株油蒿中,有虫株率42.22%,其中沙蒿圆吉丁虫361头,占62.35%;沙蒿大粒象105头,占18.13%;沙蒿木蠹蛾69头,占11.92%;卷蛾科蛀茎害虫44头,占7.60%。油蒿树龄、地径与油蒿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虫口密度密切相关。4、调查了油蒿钻蛀性害虫幼虫与其寄生性天敌一种蒲螨和捕食性天敌斑翅山鹑啄食油蒿钻蛀性害虫幼虫的啄痕在空间格局上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林间水平方向上,4种油蒿钻蛀性害虫幼虫在油蒿演替经历的3个阶段均为聚集分布,蒲螨和斑翅山鹑的啄痕也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垂直方向上,4种油蒿钻蛀性害虫幼虫分布在从地上部6cm至地下12cm的范围内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地上3cm至地下6cm的根茎部,天敌也集中在此范围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