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ofmeister效应的土粒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abing_12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土粒的凝聚-分散过程,其深刻影响着诸如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与稳定、土壤中各种元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以及水土资源演变等焦点问题。土粒的分散会造成土壤结构的恶化,导致土壤孔隙的堵塞使得水分不易下渗,增加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相反,具有多级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通气保水性能高、供肥能力强。因此,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对土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人们主要采用经典的DLVO理论来描述颗粒间相互作用并通过Schulze-Hardy规则来预测胶体凝聚行为。虽然DLVO理论可以对不同离子浓度、离子价态体系下颗粒的凝聚-分散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但经典DLVO理论却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即未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离子特异性效应,又称Hofmeister效应,指的是相同价态不同种类的离子对同一研究体系所带来的不同效应。它普遍存在于土壤体系中,并深刻影响着土粒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众所周知,Na+分散土粒的能力显著强于同为一价的K+,而Ca2+絮凝土壤悬液的能力强于同为二价的Mg2+。土壤颗粒在不同电解质体系中表现出的不同的凝聚/分散行为的本质是不同离子与带电颗粒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因此,在离子特异性效应存在下,如何来定量表征不同离子与表面之间的界面反应的差异?进一步地,如何正确描述离子特异性效应存在下的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和范德华吸引作用,并实现对胶体在不同离子体系中凝聚行为的准确预测?上述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答。与此同时,现有的研究普遍将土-水宏观界面上的水分入渗过程和介观尺度上的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分开来研究,且对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也很少涉及到其内在机制。新近的研究发现,土壤表面电荷以及介观尺度下的颗粒内部作用力可能才是本质上影响和调控土壤诸多宏观过程的关键原因,因而宏观上的土壤水分入渗和介观的土壤颗粒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揭示。
  因此,本研究从离子特异性效应这一个视角去探索土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选取了Li+、Na+、K+、Cs+、Mg2+和Ca2+这6种离子,通过引入离子的绝对有效电荷系数定量表征了各阳离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能的差异(第3章)。其次,建立了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的物质Hamaker常数测定和计算方法,实现了对颗粒间范德华吸引作用的正确估计(第4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胶体凝聚活化能与离子界面作用能的理论关系,并通过该理论成功预测了胶体在不同电解质中的凝聚CCC值,弥补了经典DLVO理论中Schulze-Hardy规则未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的不足(第5章)。最后,通过土粒间相互作用力的定量计算和室内土柱入渗实验,探讨了介观上的土粒间相互作用与宏观上的土壤水分入渗的关系(第6章)。通过这几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果:
  1、引入离子的绝对有效电荷系数,γi定量表征了几种常见的一、二价金属离子与表面相互作用能的差异,并成功解释了各离子在蒙脱石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平衡吸附量上的差异。本研究以一价的Li+、Na+、K+、Cs+以及二价的Mg2+、Ca2+为研究对象,通过二元离子交换平衡所得的离子相对有效电荷系数进一步计算得到了上述各阳离子的绝对有效电荷系数。结果表明:对于一价碱金属离子,其绝对有效电荷系数值的顺序为γLi(1.063)<γNa(1.180)<γK(1.942)<γCs(2.864);对于二价碱土金属离子,相应的顺序为γMg(1.425)<γCa(2.005)。理论上,对于同价离子,γi值越大,其与带电表面的作用越强,该离子的吸附速率和达到热力学平衡时的平衡吸附量将越高。而离子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实验结果发现,五种阳离子在K+蒙脱石上吸附速率与平衡吸附量一致表现为:Cs+>>Na+>Li+,Ca2+>Mg2,与理论预期一致。这表明通过引入γi可以成功解释各阳离子吸附行为的差异,而离子与表面相互作用能的差异是导致离子吸附出现Hofmeister效应的本质原因。
  2、建立了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基于DLS技术的土粒Hamaker测定和计算方法,从而实现了对颗粒间范德华吸引作用的正确估计。Hamaker常数在描述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和预测胶体悬液稳定性方面都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现有的基于经典DLVO理论的Hamaker常数的测定方法忽略了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并会得到不可靠的结果。本研究中同时建立了考虑与不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时的Hamaker常数的测定方法,其中Hamaker常数通过本研究所建立的在临界聚沉浓度(CCC)时颗粒间的范德华吸引与静电排斥相互作用之间的数学关系获得。结果发现:在Li+、K+、Cs+三种同价碱金属离子体系中,蒙脱石胶体的凝聚动力学存在着显著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各离子引发蒙脱石胶体聚沉的CCC值分别为Li+(277.2 mM)>K+(80.3 mM)>Cs+(27.2 mM)。当不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时,通过这三种离子的凝聚动力学所得到的同一种蒙脱石的Hamaker常数差异巨大(Li+体系:6.70×10–20J;K+体系:17.4×10–20J;Cs+体系:35.7×10–20J),与事实相悖;相反,考虑了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后,通过Li+、K+、Cs+三种离子的凝聚动力学可以获得一致的Hamaker常数(Li+体系:6.20×10–20J;K+体系:6.09×10–20J;Cs+体系:6.75×10–20J)。这也进一步说明离子特异性效应深刻影响着“原子/离子”尺度上的离子界面反应,可靠的Hamaker常数的获取必须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
  3、建立了考虑Hofmeister效应的胶体颗粒凝聚活化能与离子界面作用能的理论关系,并成功用于胶体凝聚CCC值的预测。首先,从理论上建立了胶体凝聚活化能与离子界面作用能的理论数学关系,该理论的正确性得到了不同电解质条件下蒙脱石凝聚动力学实验结果的验证。研究发现:Li+、K+、Cs+、Mg2+和Ca2+几种离子的附加界面作用能分别为其经典库伦作用能的0.063、0.942、1.864、0.850和2.010倍。在考虑了上述各离子不同的附加界面作用能后,进一步通过建立的理论模型预测了蒙脱石胶体在K+、Cs+、Mg2+和Ca2+体系中的凝聚CCC值。各离子的CCC理论预测值分别为K+(78.8 mM)、Cs+(29.9 mM)、Mg2+(6.48 mM)、Ca2+(3.12 mM);而从凝聚动力学实验得到的CCC实测值分别为K+(80.3 mM)、Cs+(27.2 mM)、Mg2+(7.99 mM)、Ca2+(2.38 mM)。可以看出CCC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十分吻合,而经典DLVO理论中Schulze-Hardy规则在预测同价离子的CCC值上失效。不同离子附加界面作用能的不同使得相邻颗粒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离子引发颗粒凝聚所需活化能的差异以及不同的CCC值;
  4、阐明了介观尺度上的土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宏观尺度上的土壤水分入渗之间的定量联系。本章中以紫色土和黄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垂直土柱入渗实验比较了不同KNO3电解质浓度(0.0001、0.001、0.01和0.1molL?1)条件下两种土壤的水分入渗情况。并通过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性质、土粒间相互作用力的定量计算进一步探究了土壤颗粒内部作用力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发现:(1)以恒电荷为主的紫色土和以可变电荷为主的黄壤的表面电荷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紫色土的表面电荷数量、表面电位以及表面电场强度都显著高于黄壤对应的表面性质参数;(2)土壤颗粒间的4个力:静电排斥力、长程范德华吸引力、表面水合斥力和渗透排斥力共同决定了供试土壤中水的入渗速率,并且本研究中给出了影响土壤水入渗的上述4种力的量化描述;(3)在低电解质浓度条件下,静电排斥力起主要作用;而在高电解质浓度(≥0.1molL?1)条件下,颗粒间的渗透排斥力占主导;(4)土壤电荷、土壤溶液浓度通过影响土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入渗。土壤表面大量的电荷使土粒周围产生强电场以及土粒间的静电排斥力,而土壤溶液中电解质浓度调节了土粒间排斥力的大小,从而调节了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和水分的入渗过程。
  综合上述几方面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同价离子不同的附加界面作用能可通过离子的绝对有效电荷系数来进行定量表征;(2)离子界面反应的不同是引发土-水界面上诸如离子的吸附能力、颗粒凝聚、水分入渗等一系列行为差异的本质原因;(3)土壤水分运动的宏观效应实际上是由土粒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来决定的,而土粒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又是受到离子界面反应Hofmeister效应的深刻影响。
其他文献
该文以小麦品种绵阳26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烯效唑(S)(0、10、20、40mg/kg)拌种和氮肥基施(90、180、270kg/hm)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其与地上部关系的调控.其结果表明如:烯效唑(S)处理控上促下,促进分蘖与根系的生长,形成具健壮发达根系的壮苗,同时又具有控前促后的作用,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中下部叶片的叶面积和主茎总叶面积,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
学位
学位
茄子(Solanum mmelongena L.)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中国是最大生产国。茄子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目前是采用人工授粉方式生产一代杂交种。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为杂交制种提供了有效途径,省时省工、提高种子质量与纯度。雄性不育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然而与其他蔬菜作物相比,茄子雄性不育研究较少,败育机理还不清楚,尤其对温敏雄性不育研究才刚起步。因此,发掘茄子优异雄性不育资源,探
学位
植物多肽激素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植物多种发育过程和防御反应。快速碱化因子(rapid alkalization factor,RALF)是最初在烟草叶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植物多肽类激素,其在植物细胞生长中起作用,能够引起培养基PH值的快速碱化,同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例如激活MAPK活化的能力、抑制根系生长发育,调节果实成熟,结瘤形成,组织膨胀,花粉管伸长以及重力等。研究
学位
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是绿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其由于具有健康作用而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现有研究表明高剂量EGCG能够造成肝毒性。本文将研究小鼠体内铜调节EGCG肝毒性的作用。  第一部分,利用不含金属铜,含有足量的铜和含有超量铜的饲料喂氧小鼠。分别用含有1.68mg/kg,11.72mg/kg和51.69mg/kg铜的饲料喂养小鼠28天。然后对小鼠接受喂食含有750mg/kg
果实含糖量是决定杏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提高杏果实的含糖量是栽培和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解杏果实糖分的转运积累规律,以高糖杏品种‘轮台白杏’和低糖杏品种‘索格佳娜丽’为研究材料,系统分析了两个杏品种果实发育进程和各发育阶段的昼夜变化中结果枝叶片、韧皮部和果实糖组分含量及其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内源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变化、果实中蔗糖合成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以及叶片光合能力和结果枝组构成对果实糖积累的影
学位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Linn.)植物,具有抗旱、耐盐和抗风沙等特性,其生产栽培对新疆地区生态改善有重要的作用。新疆是中国沙棘属种类多样性最多的地区,新疆沙棘总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也是世界沙棘属种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亚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subsp.turkestani
学位
果树的生产效率取决于其对碳水化合物的同化、转运和利用(转运和利用也即分配),其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形成又依赖于其源与库之间的互作关系,源–库关系调整的实质是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来调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因此,厘清碳水化合物同化与分配同果树负载量(源库比)的关系,是拟定果树合理负载量,实现果树丰产和优质生产的前提。鉴于此,本文以‘新新2号’核桃(Juglansregia?Xinxin2‘)品种
学位
黍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秸秆资源,富含木质纤维素。为了充分利用黍秆资源作为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原材料,本研究采用黍秆在工厂化条件下栽培双孢蘑菇。对3个批次8个时期(混料结束、一次发酵结束、二次发酵结束、菌丝长满、原基形成、一潮菇结束、二潮菇结束、三潮菇结束)的培养料进行取样,测定其理化性质(含水量、pH、含碳量、灰分含量、含氮量、C/N比)、木质纤维素含量、相关降解酶活和产量。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
学位
香蕉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其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炭疽病是香蕉果实最常见的病害之一,香蕉果实在田间即受到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在果实贮藏期间发病,导致腐烂严重影响采后贮藏运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H2O2是细胞信号转导和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抗性诱导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2,6—二氯异烟酸(INA)及热水处理采后香蕉果实,激发植物内源H2O2产生,诱导抗病性的效果及其机理。并从生理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