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忠实原则一直是中西译学批评和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与之相关的译学研究亦随着新的翻译理论的出现而不断展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伊始,汉语立法文本的英译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采用而日渐兴盛。但是,迄今为止,法学翻译界对忠实原则在汉语立法文本的英译中的适用性仍然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则是这类研究的初步尝试。本文首先讨论了普通翻译中与忠实原则相关的正反两类理论观点:赞成一方认为忠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忠实的相对性决定了它的可行性,也拓宽了它适用的范围;反对观点尤其是新兴的现代理论虽然为审视忠实这一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从这些角度提出的对忠实的质疑都具有其各自的固有缺陷。本文作者承认忠实的相对性,继而对中国与西方国家法律翻译的理论中与忠实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讨论。论者综合中西方理论认为,忠实原则在理论上对于汉语立法文本的英译仍具有指导意义。忠实在汉语立法文本的英译实践中表现为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意义。立法文本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在法律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因此,立法文本的翻译就应当首先准确传达出原文本的意义。而意义实际上是由语言所表达的,法律翻译者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达到对原文意义的忠实,就应该对原文的词语、句式以及篇章结构所传达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本文对词语、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的例证进行细致分析后证明,在汉语立法文本的翻译中,对原文意义的忠实传达是可以实现的。法律语言是法律文化的重要表现。法律文化是与法律有关的事物与思想的有机总和,包括法律体系、法律意识等。法律翻译不仅是异域法律语言的符号转换,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的相同与差异对汉语立法文本的英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法律翻译者必须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忠实的表达出这些与文化相关的信息。通过对法律文化共性、法律文化空缺和法律文化个性三种情况下的汉语立法文本英译例证的分析证明,忠实原则在法律文化的翻译过程中亦具有指导作用。总之,翻译的忠实原则对汉语立法文本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主要体现为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文化。这两种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译者扎实的双语功底和深厚的中西法律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