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一种全球性患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中老年患者的健康,目前认为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粉尘、刺激性气体、感染、免疫、年龄、气候等,其中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最主要等危险因素。烟熏法复制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的研究已有成功应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高度保守的核蛋白,参与DNA的转录、复制、修复以及炎症反应等。正常情况下,人类和大鼠气道内即有一定水平HMGB1表达,对呼吸系统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在肺组织中, HMGB1具有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是介导急性肺部炎症反应重要的生物学介质。HMGB1可作为一种晚期重要的炎症因子参与对炎症的调控作用,在肺损伤、肺癌、肺纤维化、COPD等肺部疾病中已有大量研究,但HMGB1在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中的作用尚无报道。因此本研究用烟熏法模拟人类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拟检测HMGB1在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HMGB1在慢性支气管炎中的作用。目的:通过烟熏法建立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检测大鼠模型肺组织及血清中HMGB1的表达情况,比较HMGB1在模型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别,初步探讨HMGB1在香烟诱导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吸烟模型组,每组14只。模型组大鼠置于自制密闭烟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每天烟熏2次,每次14支,烟熏30min ,烟雾浓度约5%(v / v),两次之间相隔不少于4 h ,每周被动吸烟6d ,连续75 d,对照组正常饲养,不作上述处理,建立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光镜下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HMGB1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HMGB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与人类慢性支气管的特点相一致。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大鼠BALF的细胞总数、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12±0.69×108/L、69.62±4.82%、22.62±2.47%;1.79±0.19×108/L、86.00±2.45%、7.71±1.2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说明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是成功的。模型组与对照组血清中HMGB1分别为(2.41±0.31 ug/L,1.60±0.16 ug/L),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HMGB1的含量显著升高( P < 0.05)。对大鼠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MGB1的表达,可见HMGB1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HMGB1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强,用图形分析软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测量并记录每个视野HMGB1的阳性染色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 IOD) ,模型组与对照的IOD)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HMGB1的含量显著升高。2. HMGB1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HMGB1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强。3.模型大鼠的肺组织及血清HMGB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HMGB1在慢性支气管炎的大鼠模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调控机制尚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