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猪是PRV的主要自然宿主和传播者,各生长阶段的猪均可感PR,临床上以新生仔猪发生神经症状和腹泻为主;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流产、产死胎和呼吸道症状;成年猪呈隐性感染,生长迟缓,长期带毒。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PR基因缺失疫苗(Bartha-K61株)的引入并广泛使用,PR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自2011年起至2015年底,除个别地区外,我国各地均有PR暴发的报道,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PRV已出现了变异,不仅表现在毒株毒力的增强,而且对Bartha-K61弱毒疫苗提供的免疫保护有限。因此,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PRV分离株的特性(致病性、抗原性等),对于有效防控PR意义显著。本研究利用PCR技术、细胞接种试验、病毒空斑纯化试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兔体接种试验、病毒滴度测定(TCID50)等方法,对安徽不同地区发病猪场中出现高热、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繁殖障碍、致命性脑炎等疑似PRV感染的病猪,采集病料进行病原检测及PRV分离鉴定,并以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PRV安徽分离株的LD50测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各脏器组织中病毒载量检测。旨在获得安徽地区PRV流行毒株,了解安徽猪群中PRV的感染情况及PRV安徽株的毒力特征,从而为深入研究PRV安徽分离株的抗原性奠定基础,为安徽地区PR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来自安徽不同地区发病猪场的13份病料组织仅PRV核酸检测阳性,将处理后的病料组织研磨液接种Vero细胞,传至第六代后13株病毒均可使细胞在12h内稳定地出现聚集、圆缩、融合、脱落等典型细胞病变。分离的病毒进行空斑纯化,细胞培养至1周左右通过结晶紫染色可见明显的、直径约5mm左右、未染上色的、近圆形空斑。纯化浓缩后的病毒液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呈球形、直径约180nm左右、与疱疹病毒相似的粒子结构。13株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反应。将病毒液接种成兔,兔子出现奇痒、局部被毛脱落、角弓反张等典型PR临床症状后死亡。13株分离的病毒均为PRV。采用Reed-Muench法检测病毒滴度,13株PRV的TCID50在1 0-3.12/0.1mL~10-6.459/0.1mL 之间。13 株 PRV 对小 鼠的 LD50 为102 569TCID50~105.167TCID50;其中第 10 株(AH1802)、第 11 株(AH1803)的LD50分别为 102.569TCID50、102 833TCID50,第 3 株(AH1603)、第 7株(AH1703)的LD50均为105.167TCID50。临床剖检可见攻毒组小鼠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肿大,对照组无异常;病理组织学显示13株PRV感染小鼠后引起各组织脏器病变因不同毒株而有差异,其中第10株(AH1802 J组)、第11株(AH1803 K组)引起脑、肺脏、肝脏、脾脏、肾脏的病变较其他毒株严重,且病毒的载量也较高,与其他毒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 13株PRV安徽株,13株PRV安徽分离株对实验兔和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死性,但各分离毒株之间对小鼠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源自滁州的AH1802、宿州的AH1803两株PRV毒力最强。不同地区或不同地域PRV分离株毒力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毒株本身发生变异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