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身份建构问题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al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农民进城打工潮席卷而来。随着打工潮的迅猛发展,充满悲情美学色彩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农民工的生存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现代性焦虑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描写。农民从乡村迁移到了城市,遭遇的不止是陌生的人与环境,也有完全不同的城市文化。他们不仅面对社会转型,而且自身就面临着身份重构的问题。这些复杂现象都在农民工题材小说中得到充分展现。基于这种状况,本论题试图从身份建构的角度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进城农民工的生存心态和情感取向。本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概述农民工形象的边缘处境。从乡村移植到城市,他们往往面临着双重边缘人的“悬浮”困境。他们既是城市里的“闯入者”,在自己的家乡也蜕变成了身在“异地”的异客。无论在居住空间、生活境遇及文化身份地位诸方面,他们都成为“边缘人”。第二章重点论述进城农民形象的身份建构及生存心态。“农民工”这一特殊称谓说明:他们既是原来的“农民”,又是城市里的“工人”;既是远离了土地的“农民”,又是不具备城市工人身份的“工人”。这种尴尬的处境和身份引发了他们归属感的匮乏和身份认同危机。为了消除这种种尴尬,获得稳定的归属感,他们在城市里企图建构新的身份。然而,与生俱来的农民身份、惯习的限制和现代城市的排斥常常让他们在追寻新身份的同时陷入了焦虑迷茫中。第三章主要论述农民工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经历了艰难的城市打工生活及家乡的回归之痛后,这些农民工们在异质的生存空间中借助时间的倒置——回忆和乡村事物的错置——物移,来安放漂泊的心灵并使之成为他们借以躲避都市化的精神“伊甸园”。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分布于用户附近的以新能源、热电(冷)联供等形式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得到了快速开发。将分布式发电系统接入中低压配电网中
王小波的小说在九十年代的出现,不啻于当代文坛的一声呐喊。王小波小说在九十年代、“文革”、性、知识分子、自由主义、反抗强权等诸多场域中取得了某种协调,使得其文本呈现
中国高校教学管理中过度行政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内高教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教学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不仅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也制约和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的
本论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来讨论陈染小说创作的先锋性以及这种先锋性的由来。陈染是在风口浪尖上登上文坛,成为异彩纷呈的文坛的一个“个案”,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首先,她
乡土文学一直是乡土中国的文学主流,尽管20世纪是乡土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化进程转型的重要时期,但乡土文学在百年中国文学中依然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呈现出特有的审美
查阅涉及话本研究的相关文献与专著论文后我们发现,有关于《大宋宣和遗事》这部作品的文学研究较为薄弱,对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研究专著更是一篇未见,而大部分学者的关注点都
本文以黄庭坚的戏题诗为研究对象。希望借助本文探究黄庭坚戏题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戏题诗溯源。戏题诗是指题目中含有“戏”字的诗歌。一般具有诙谐
静脉畸形是一种胚胎血管在发生过程中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是硬化剂注射和手术切除。弥漫型的静脉畸形病变范围广,手术治疗常因为不能完全切除而导致复发。
《拜月亭》是我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的四大南戏之一。它从诞生以来的六百多年间,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并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单就现存的全本就有:世
研究目的与背景:有机磷化合物致迟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orus easter-induced delayedneuropathy,OPIDN)是指某些有机磷化合物经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者反复多次接触,经过7-14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