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面沉降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它已经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及时获取地表形变信息对灾害预防和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作为目前极具潜力的遥感新技术,其差分干涉技术(D-InSAR)可以对地面沉降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的形变监测,具有高精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但是时间、空间失相关以及大气相位延迟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永久散射体的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S-DInSAR),它克服了D-InSAR技术存在的时间、空间失相关以及大气延迟等问题。本文将采用PS-DInSAR技术对太原市和轩岗矿区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以太原市辖区为研究区域,利用PS-DInSAR技术对覆盖太原市的20景Sentinel-1A升轨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太原市2016年2月17日至2018年2月18日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时间序列累计沉降量和沉降面积。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在2016年2月17日至2018年2月18日太原市辖区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张、吴家堡、小店区、北固碾村和杨家峪东部,其中小店区作为沉降面积最大的沉降区域,沉降速率主要分布在-40mm/y至-80mm/y。(2)以2016年2月17日为基准,在2017年5月6日之前太原市地面总体呈现出沉降的趋势,到2017年5月6日之后沉降趋势有所缓解;随着小店高新区的不断发展,到2018年累计沉降量达到了60mm-120mm,并且该区域的地面沉降会受到田庄断层的空间约束;西张沉降中心的累计沉降量为20mm-60mm。(3)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原市辖区内的沉降面积总体为不断扩大的趋势,只有在2017年6月11日之后沉降量大于0.02m的沉降面积呈下降趋势。最后将太原市水井点与沉降速率图叠加,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在太原市PS点分布充足,基本可以获得太原市整体的地表形变特征。以轩岗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PS-DInSAR技术对覆盖轩岗矿区的26景Sentinel-1A升轨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2015年11月13日至2017年5月30日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时间序列累计沉降量和沉降面积。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在2015年11月13日至2017年5月30日轩岗矿区年平均沉降速率在-23-26mm/y之间变化,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轩岗矿区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以及宁武县城附近,大部分地区的沉降速率在-5--15mm/y。在刘家梁井田和焦家寨井田处形成两个明显的沉降漏斗(2)以2015年11月13日为基准,宁武县城、刘家梁、焦家寨的沉降量都在不断的增加,沉降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沉降区域的累计沉降量大多分布在20mm-40mm。(3)随着时间的推移,轩岗矿区的沉降面积在不断的扩大。最后将轩岗矿区煤矿点分布与沉降速率图叠加,通过对比发现已获取PS点沉降区域与煤矿点分布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是由于矿区位于山区植被覆盖较多,稳定的散射体较少,所以在许多沉降区域都无法获取到PS点,这也造成了所监测矿区的沉降量还要比城市小。综上所述,本文选取太原市和轩岗矿区为研究区域,采用PS-DInSAR技术对太原市2016年2月17日至2018年2月18日和轩岗矿区2015年11月13日至2017年5月30日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得到了太原市2016年2月17日至2018年2月18日和轩岗矿区2015年11月13日至2017年5月30日的地表形变场,并从年平均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面积三个方面分别对其地表形变特征进行分析,且太原市水井点分布和轩岗矿区煤矿点分布与已获取到的PS点沉降区域相一致。从PS点分布来看,PS-DInSAR技术在监测城市地表形变过程中可以获取到充足的PS点,而在矿区由于植被较多导致PS点较少,因此PS-DInSAR技术更适合监测城市地表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