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肝转移是结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及难点,肿瘤的转移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本实验通过经脾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研究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以明确艾灸效应,为临床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丰富艾灸干预策略;并进一步检测艾灸干预对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为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做前期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四个部分:①实验动物的模型构建:通过在Balb/c裸鼠脾脏注射有绿色荧光标记的HCT-116人结肠癌细胞株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一周2次在荧光检测仪下观察结肠癌肿瘤在脾脏的成瘤及肝脏的转移情况,拍摄典型荧光照片,术后7周处死裸鼠,剖腹并记录脾脏及肝脏结肠癌肿瘤种植、转移情况。通过分析其成瘤率及肝脏转移率,评价模型构建是否成功,为后续研究做准备;②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将Balb/c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预防艾灸组、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共4组,每组15只,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穴,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观察各组裸鼠的存活率、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脾脏移植瘤及肝脏转移瘤等情况;③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实验分组及干预同第二部分实验,艾灸干预结束后,取裸鼠外周血、肝脏、脾脏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上部位的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表达情况,分析艾灸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④基于第三部分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艾灸干预对NK细胞的调节作用:采用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Balb/c裸鼠分为对照组、艾灸组,每组8只,艾灸组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艾灸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取裸鼠外周血、肝脏及脾脏组织NK细胞进行流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肝脏及脾脏组织中NK细胞受体NKp46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实验成功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造模裸鼠脾脏原位及肝脏转移器官均出现肿瘤组织,转移率为100%,死亡率为33.3%,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第二部分实验,我们发现:①模型组的动物存活率最低为66.7%,艾灸治疗组的动物存活率最高为86.7%,预防艾灸组和艾灸治疗组的恶病质死亡裸鼠发生较迟,均出现在实验干预结束后的观察期,各组之间的存活率、恶病质死亡率、恶病质发生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裸鼠体重监测发现,预防艾灸处理不利于造模前正常裸鼠的体重增加,但造模手术后第4周期间显示出了对于肠癌肝转移裸鼠失体重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能够明显增加裸鼠的体重,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脾脏移植瘤的肿瘤重量、体积方面,与模型组和预防艾灸组相比较,艾灸治疗组和预防艾灸+治疗组中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裸鼠脾脏移植瘤的肿瘤重量及体积均小于以上两组,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肝脏转移瘤的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预防艾灸组、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这三组的肝脏转移率明显下降,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流式细胞术检测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在外周血、肝脏、脾脏中)的含量变化,结果为:①NK细胞活化率方面:外周血中,与模型组相比,各艾灸组中NK细胞活化率(CD107a比例)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中,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治疗组中NK细胞活化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中,与模型组相比,各艾灸组中NK细胞活化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巨噬细胞方面:脾脏中,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中巨噬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肝脏中各组间巨噬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性粒细胞方面:各组间外周血、肝脏、脾脏中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第四部分研究结果:①外周血中,对照组、艾灸组组间比较,NK细胞数量(CD49b和CD335比例)和NK细胞活化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肝脏组织中,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的NK细胞数量及NK细胞活化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脾脏组织中,两组间NK细胞数量和NK细胞活化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免疫组化结果也相似,对照组和艾灸组的阳性信号区域的IOD值(光密积分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艾灸干预可激活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固有免疫系统,增加肝脏组织中NK细胞的活化率和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增强对结肠癌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和吞噬功能,从而有助于抑制种植于脾脏的移植瘤的生长,迅速杀灭转移于肝脏的肿瘤细胞,降低结肠癌肝脏转移率;其中艾灸对肝脏中NK细胞活化率的上调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体现了中医“扶正”的治病思想,可为艾灸治疗其他肿瘤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