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病”范畴。导师马玉琛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有独特的认识,认为:风、寒、湿邪和正气虚弱做为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因素,不足于解释临床上五体痹的“肿胀、畸形、结节、功能丧失”和脏腑痹的表现,提出“痰毒致痹”的风湿病中医病因学观点;痹病“从痰论治、从毒论治、痰毒并治、淫瘀痰毒同治”的风湿病中医治疗学观点。制定了“痹病发汗驱毒、清热解毒、化痰散毒、以毒攻毒”和“清化热痰、温化寒痰、燥化痰湿、化痰散结”以及“蠲痰解毒、散痰攻毒”等治法。在他所提出“疾病三维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提出“类风湿关节炎三维中医辨证诊疗系统”,将类风湿关节炎分成若干三维中医辨证分型,运用辨证施治的原则予以治疗和研究。其中,把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贫血做为类风湿关节炎三维中医辨证诊疗系统的一个三维辨证分系统,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贫血与中医气血虚弱证密切相关,其形成与正气本虚,加之风、寒、湿邪外袭,衍生血瘀、痰积、毒蚀,使气血痹阻,或正气耗损有关,以自拟“芪归二活方”为代表方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本试验根据马玉琛教授治疗痹病的观点,应用其经验方“芪归二活方”为主,气血双补,结合祛风散寒除湿法,辅以活血化痰解毒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贫血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表明:治疗12W后,治疗组RBC、Hb计数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Epo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I水平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SF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6、IL-1、TNF-α和IFN-γ水平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P<0.05,P<0.01)。动物实验结果:模型组血浆中RBC、Hb、MCHC计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SI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SF水平稍有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L-1,IL-6,TNF-α和IFN-γ水平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模型连续给药3周后,芪归二活方高、中剂量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低于模型组(P<0.05);血浆中RBC、Hb、MCHC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除依那西普组外,其余各组SI的水平稍有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SF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L-6、IL-1、TNF-α和IFN-γ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P<0.05,P<0.05)。实验结果显示:芪归二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贫血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其中下调IL-6,IL-1,TNF-α和IFN-γ的水平是治疗RA贫血的主要方面。其临床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少;明显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从而验证了马玉琛教授补血祛邪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贫血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符合临床实际,对于本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