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广泛用于临床,可有效评估心肌桥及冠脉粥样硬化情况。本课题采用回顾性观察设计原则,研究心肌桥在特定人群中的分布特点、解剖特征,是否合并冠脉粥样硬化病变以及临床流行病学数据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临床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匹配的无心肌桥人群进行比较,研究心肌桥对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方法:入选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怀疑冠脉病变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CT冠脉成像的患者。入选标准:①住院患者,临床病历记录完整;②CTA诊断心肌桥患者。排除标准:①临床记录不完整者;②CTA图像质量差或诊断格式不符合统一要求者;③CTA诊断为不完全肌桥者。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的CTA资料(如肌桥、斑块分布位置,肌桥厚度、长度,壁冠状动脉压缩程度,斑块狭窄程度等)和临床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伴随疾病,治疗情况等)。比较有无合并冠脉粥样硬化的肌桥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差异,以及有无近端斑块的两组间在心肌桥解剖特征及临床资料间的区别。并进行近端斑块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在性别间、各年龄组的亚组分析。选取同一时段行冠脉CTA并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相匹配的无肌桥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有无肌桥的两组间斑块的分布情况。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资料类型分类:①计数资料:均以例数(构成比)表示。应用卡方检验,连续校正或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②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分布分析,所有正态分布数值均以算数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再根据数据的方差齐性,运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非正态分布数据均以中位数(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对于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pearson检验分析其相关性,非正态分布者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应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肌桥合并冠脉粥样硬化以及肌桥近端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心肌桥患者共504例,平均年龄64.4±11.1(29岁-90岁),其中男性307人(60.9%),女性197人(39.1%)。发现心肌桥540段,88.89%心肌桥位于左前降支,其中81.88%位于中段。左旋支次之,占3.7%。29名(5.75%)患者有多处肌桥发生,左前降支两处最为多见,左前降支合并对角支或左旋支两处肌桥次之,发现四处肌桥的患者一例。心肌桥平均厚度为3.53±1.90mm,平均长度为22.70±8.48mm,男性肌桥长度显著大于女性(p<0.05)。肌桥舒张期压缩程度与肌桥厚度、长度、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单纯肌桥组和肌桥合并斑块组之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病变、肾功能不全上有显著差异(p<0.05)。肌桥近端斑块发生率显著大于远端。有无近端斑块组之间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病变、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肌桥厚度、长度、肌桥指数以及肌桥压缩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从亚组分析可看出随年龄增加,近段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狭窄程度显著增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个因素间相互影响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肌桥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6,1.93,2.09,1.78)。而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是肌桥近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6,1.89,2.43)。入选的无肌桥对照组患者223例,平均年龄66.4±11.2岁,男性133人(59.6%)。与无肌桥组相比,左前降支中段肌桥组中左前降支斑块分布率显著减少(p<0.05),尤其是左前降支中段(p<0.01),而近段斑块分布率无明显改变。两组之间近段斑块的狭窄程度亦无显著差异。结论:心肌桥最常位于左前降支中段,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是肌桥近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左前降支中段肌桥的存在不影响近段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狭窄程度,与左前降支中段斑块分布率减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