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的外表吸引力在社会交往中传递着重要的社会信号和价值。我们对个体的初步印象会受到其多个外表特征的影响,其中面孔吸引力和身体吸引力,是我们用来对个体(尤其是女性)进行初步评估的关键特征。外表吸引力越高的群体会被认为拥有更多社会期望的人格特质,这也导致了她们在择偶、交友、求职等各个领域获得比低吸引力者更大的机会和收益。虽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致使不同个体对面孔和身体的偏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但人类视觉系统的适应性表明短期视觉经验也会影响我们对面孔和身体吸引力的评估,这意味着个体对面孔和身体吸引力的感知也可以被塑造或改变。我们的视觉系统会不断地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反映我们所经历的外界的变化。在视觉上适应某刺激后,对随后观看的同属性或属性相关刺激会产生相反的知觉偏差,这也被称为视觉适应后效。以往研究者以基于原型的双池对立模型和基于范例的多通道编码模型来解释这种适应所导致的知觉偏差现象:适应平均水平一侧的脸将改变各个神经池的反映,从而使物理上平均水平的脸在随后表现出相反方向的扭曲。前人认为这种感知上的适应性取决于适应刺激和测试刺激之间的物理相似性,只有二者具有相似的形状时,适应后效才会产生。但近期关于身份、性别和年龄的跨类别的适应后效的证据表明,当需要适应的特征不存在于适应刺激中,而是从概念相关对象的呈现中自动推断时,高水平的跨类别的知觉后效可能会发生。这说明后效的产生不仅受物理属性的影响,还取决于适应刺激和测试刺激的内在关联,即二者是否存在共享的语义属性或相关的特征。面孔和身体没有相似的形状信息,但二者似乎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即有吸引力的面孔和身体都能诱发个体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暗示面孔和身体在吸引力维度上可能存在某种内在关联。目前利用适应范式和彩色原始面孔材料来探究面孔吸引力适应后效神经机制的研究并不全面,而关于面孔与身体的跨类别吸引力适应后效更是少见。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经典的适应范式,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揭示面孔吸引力适应后效的神经机制和跨类别吸引力适应后效的发生机制。研究一主要探究面孔吸引力适应后效及其神经机制。实验采用了经典的适应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同步记录了EEG数据。在适应4秒高吸引力或低吸引力的女性面孔后,会以0.2秒的时间快速呈现一张测试面孔,被试任务为通过按键对测试刺激做出有或没有吸引力的判断。实验结果发现了显著的面孔吸引力适应后效:被试在适应了高吸引力的面孔后,会更多的将随后呈现的测试面孔判断为没有吸引力;反之,适应了低吸引力的面孔后,会更多的将测试面孔判断为有吸引力。同时,脑电结果发现,N250r的潜伏期和LPP的波幅会受适应刺激(面孔)和测试刺激(面孔)在吸引力水平上的相似程度所调节。具体来说,当适应刺激和测试刺激的吸引力水平相似或一致时,N250r潜伏期延长且LPP波幅被抑制;而当二者的吸引力水平不一致时,N250r潜伏期缩短且LPP波幅增强。表明分布于顶枕叶的N250r和中央顶叶LPP是面孔吸引力适应后效的神经关联。研究二主要探究面孔吸引力适应对身体吸引力感知是否产生影响。本实验采用的范式与研究一基本一致,适应刺激与研究一完全相同,测试刺激采用操纵体型大小以变化身体吸引力的8张身体图片。实验结果发现无论适应高吸引力还是低吸引力的面孔,都不会影响被试对随后呈现的身体的吸引力感知。同时,脑电结果也未显示出面孔到身体的跨类别的吸引力适应后效存在的证据。表明吸引力适应后效的产生更依赖适应刺激和测试刺激的形状相似性,同时不排除与面孔吸引力相关联的身体特征可能不仅仅是体型小大这一可能性。综合以上两个行为学和脑电实验的结果,验证了面孔吸引力适应后效的存在,同时表明N250r和LPP受适应刺激和测试刺激在吸引力水平上的一致性所调节可能是面孔吸引力适应后效的神经机制。但面孔吸引力适应后效似乎并不能产生对身体的跨类别迁移,表明适应刺激和测试刺激的形状相似性对吸引力适应后效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