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茶叶有效成分预防年轻恒牙窝沟龋的初步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ianxirenl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茶是广泛流行的大众饮品,其内含丰富的茶多酚、茶色素、咖啡碱、氨基酸、生物碱及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甚久,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茶叶的药理学作用,而对于应用茶叶在牙窝沟处的色素吸附来预防窝沟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实验利用茶叶易在牙面吸附的物理特点和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生物学特点,将其诱导吸附在牙合面窝沟处,达到阻止食物残渣及细菌的进入,以达到预防窝沟龋的目的。同时,研究茶叶对于早期牙釉质表面脱矿的再矿化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早期釉质龋的目的。本课题组希望通过实验,为将来开发新型预防窝沟龋的产品提供理论依据,使其作为一种临床窝沟封闭的辅助治疗,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窝沟龋,又能更广泛、安全有效地让儿童接受。方法:1.不同发酵程度的茶类以及不同浓度的茶浸出液在牙合面窝沟处色素吸附情况的分析:将消毒处理过的102颗离体牙随机分到浓度分别为3mg/ml、6mg/ml、12mg/ml和24mg/ml的绿茶组、白茶组、乌龙茶组和红茶组,以及窝沟封闭组(共17组,每组6颗离体牙)。运用立体显微镜观察牙合面窝沟处色素吸附情况,以及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附着物与窝沟密合程度和测量牙合面窝沟的吸附物的厚度,以此来探讨茶叶应用于窝沟处封堵的可行性。2.红茶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体外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红茶-BHI固体培养基,运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及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红茶抑制变形链球菌对牙釉质表面的粘附情况,来探查红茶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影响。3.红茶促进早期人工釉质龋再矿化的体外实验研究:将制备好牙釉质块经过人工生物膜脱矿形成早期人工龋,根据开窗区表面硬度值完全随机分成4组(去离子水组、2mg/ml茶多酚组、24mg/ml Na F组及24mg/ml红茶组),经过48h处理,用显微硬度仪测定再矿化后釉质块的表面显微硬度(Surface Microhardness,SMH)以及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CLSM)观察各组釉质块的再矿化效果。结果:1.立体显微镜观察可知:在相同茶类组中,随浓度的增加,各标本牙合窝沟处的色素吸附量增加。而在相同浓度的各类茶浸出液标本中,以红茶组窝沟色素吸附量最高,其次为乌龙茶组和白茶,而绿茶组窝沟处无明显色素吸附;SEM下观察可知:除绿茶组外,其他实验组窝沟处都有吸附物封堵窝沟。数据用X±S表示,各组数据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719,P﹤0.05)。再用LSD检验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表明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红茶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mg/ml;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知浓度为3mg/ml、6mg/ml、12mg/ml和24mg/ml的红茶组在牙釉质块的细菌粘附量小于对照组,其中浓度为24mg/ml的红茶抑菌效果最好。3.由再矿化后的釉质块SMH值可知:除茶多酚组和去离子水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牙釉质块均见有荧光带,比较不同处理液组标本的脱矿面积(Fluorescence Area,FA)、平均荧光量(Average Fluorescence,AF)以及荧光总量(Total Fluorescence,TF),统计结果与SMH一致。结论:高浓度的红茶在牙合面窝沟处的色素吸附效果优于其他茶类,且红茶浓度为24mg/ml时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疗早期釉质龋。
其他文献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课程理论界对此已有很多有益的探索。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涵义、存在形态及其分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4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们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自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笔者从愿学、乐学、会学和善学几方面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应从“为了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