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尊法师是太虚大师座下弘法干将,又是藏语及藏文佛学专家,被誉为当代玄奘。他青年时期即誓愿为法捐躯,二次入藏共逾十年,在内地先后住持汉藏教理院、中国佛学院等,终其一生笔耕不辍,共遗译著、论著、讲记一百二十余部(篇),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更推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本文对法尊法师的思想认识、翻译思想、次第思想、教判思想、因明思想进行了剖析,并对其生平及时代背景进行了概述,填补了长期以来整体研究法尊法师之空白。本文通过大量的文本比较,指出法尊法师思想认识具有考据精实、广征博引、无征不信、言必有本等特征,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亦决定了他在史地学、翻译学、佛学上所达到的高度。本文认为法尊法师对宗喀巴大师的修持次第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与进一步发挥,并指出两种修持次第思想之异即在于法尊法师认为密乘修习并非成佛必经之途。他将利益众生视为成佛目标,要成佛则须经思维皈依、出离解脱及以菩提心、菩萨行济世利他之过程,此中戒定慧三学不可偏废,但更强调戒学更为重中之重、一切功德之基,因此,他对皈依三宝之理解与禅宗无相三皈依思想亦有甚大差异。法尊法师认为教因法兴,人为法本亦由法成,修法之人应以大悲心贯穿于道次第始终。因此,本文结合法尊法师身体力行之爱国、忧民、护法,将其所倡导的菩提心、菩萨行与太虚大师主张之今菩萨行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对法尊法师这种次第修持、解行并重的思想在学僧教育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本文提出法尊法师对于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深入体认正是其教判思想之基础,而其绝待圆融特色首先体现在四宗判摄中。其次,虽然法尊法师以中观应成为了义,亦遍摄二乘、融通显密,调和空有,提出一切皆以现实的需要为佛法指归,说法须应机而对。而这种带有历史唯物色彩的理性正是在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上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及警醒而产生的。本文通过对其藏汉翻译作品的评析,归纳出法尊法师翻译思想特征为撷取众家之长重组原本以资正源、尊重佛教传统、直译为主义译为辅,并保留了经论偈颂体的特色等。本文对《止观章》的三个主要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法尊法师《止观章》两个译本中对于“禅”的有意回避正是其对格义方式的摈弃、忠实原文的体现,更是其对于止观理解的独到之处,并基于菩提道次第止观与摩诃止观的比较,提出其对止观的理解与汉传佛教之止观法门深异其趣,其重止重定之特色远袭宗喀巴大师、近契当时汉传佛教亟待整顿之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文还对法尊法师的因明思想及其贡献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玄奘、法称二系因明异同之体认。法尊法师亲历了现代汉传佛教由衰而兴的进程。时势造就了法尊法师等佛门龙象,他们亦推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他虽是入藏求法四众中的翘楚,但亦未建立起融汉藏佛学为一体的新体系,而是停留在对藏传佛教典籍及修持的解读、诠释、翻译、传播阶段。然而,一种思想体系的建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能苛求于入藏求法者在短短几十年内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今日佛学研究的欣欣向荣正是由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坚持不懈的奋斗而垒就。法尊法师在中国现代佛教的发展建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生平及思想进行深入的整体化探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但有助于就中国现代佛教发展得出反思性的结论,也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