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考察各历史时期中医病因理论体系的框架,比较各时期构建病因概念以及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的异同,分析各时期医家构建病因概念以及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梳理病因理论内涵形成与变化的特点和内在原因。方法: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搜集现存文献及现行教材以及著作,对文献资料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与分析。1.历史研究法:主要以“邪”、“邪气”、“因”、“源”、“病源”、“病因”、六淫(以寒为例)、七情(以怒为例)、饮食、劳伤(劳倦)、外伤、虫兽、痰饮、瘀血为关键词,考察不同时期医学著作中病因的形成、陈述方式、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内容。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理出病因理论体系变化的历史线索,即纵向的研究视角。2.对比研究法: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病因理论体系框架进行对比,找出各时期病因体系框架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原因。3.在此两种逻辑思维层面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内容分析法、阐释法来进行具体实现。结果:本研究发现,病因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先秦至东汉《难经》成书以来,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成书至宋以前,宋明清,民国至现代。先秦至东汉《难经》成书以来,病因的内涵是建立在“邪正观”基础上的以“邪”、“邪气”为主要内涵,注重天人一体观;包括病因和病机两个部分;其构建了运气、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伤的主要病因所属范畴;病机主要以气的运动变化来体现;分类法主要按照归类的模式,按照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分类。东汉末年,从《伤寒杂病论》成书以来至隋唐,病因的内涵是建立在“源流观”基础上的以“病源”为主要内涵,代表着注重疾病变化发展的态势;包括病因和病机两个部分;其继承秦汉时期病因主要所属范畴的同时,不断精细发展,并未涉及系统分类;病机从分析功能与脏腑部位之间的关系逐渐发展到脏腑归因的病机探讨模式,同时出现了脏腑与虚实、寒热的组合;分类方法主要按照归类的模式,按脏腑五行属性进行分类。宋明清时期,病因的内涵是建立在“因果观”基础上的以“病因”为主要内涵,代表着注重疾病的原始病因,以及分析疾病由因及果的过程;包括病因和病机两个部分;其并未将病因所属范畴进一步扩大,而是继承秦汉时期病因主要所属范畴的同时,对其进行重新分类,经历了从“三因说”至“外感”“内伤”说的演变;病机理论更进一步,开始探讨同种疾病的共有病机,以及形成脏腑与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组合模式。民国至现代,病因的内涵是吸西学概念思维,与西医学“致病因素”相等同,代表更注重可感知的具体因素;直至现行6版教材,病因与病机理论完全独立;其所属范畴在遵循宋明清时候的外感内伤分类法,又加入痰、瘀、结石等病理产物性病因,与先天体质病因,形成外感、内伤、其他三大范畴;病机理论形成脏腑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主流分析模式,同时引进西医解剖基础的病理特性。结论:中医病因理论所属范畴的演变具有约-博-约的特点,中医病因理论演变的特点具有模糊与缓慢的特点,其核心范畴未有大的改变,但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理论内涵以及重心有所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由于主导思维方式、医家的主体作用与临床实践的驱动。意义:本研究详细阐述了病因内涵、病因理论体系及其主导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并对该演变与发展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体系变化的梳理,总结病因理论体系的变化特点,提出现行中医病因理论体系的混乱是不同思维方式交叉的结果。中医病因理论体系发展的范式是“经典传承式”,继承了核心理念,核心理念之外的理论结构则呈现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对现行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提出,第一,现行病因理论体系中病因、病机、发病的分离是导致现行病因理论体系疾病动态演变观、病因相对性重视程度减弱的原因。第二,现行中医病因理论需要提炼出成形的线索,指引我们如何思考与对待病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具重要地位。它亦是建立关系的一个确实有效的思维方法。如何运用阴阳五行之间的动态关系去认识症状、认识疾病,将阴阳五行理论,整体的、运动的、发展的观念贯穿于理、法、方、药的整个过程中也应是教材乃至现今病因体系需要重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