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刑罚理论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79085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是近代刑罚报应论的奠基人,道义报应是其刑罚思想最深的一块胎记,而功利主义作为康德刑罚思想的另外一张脸孔却鲜为人知。然而,同时出现在康德刑罚理论中的报应论和功利论却并不矛盾:功利论指向的是国家刑罚权的根据,而报应论解说的是刑罚的分配原则。作为刑罚的分配原则,康德的报应论因其彻底性和极端性,长期以来一直被理解为等量报应。等量报应因其自身的缺陷而遭致了难以承受的诘难。通过研究康德刑罚理论的哲学基础和考察关键词“平等”的语义,笔者认为康德主张的罪刑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等价报应。本文分为上下两篇,各三章,共三万余字。上篇探讨康德的刑罚根据论。第一章指出,康德的刑罚道义报应论以“人是目的”为哲学基础,以报应为其核心;第二章揭示,对刑罚的功利效果的追求是康德体现在其著作中的另外一张脸孔;第三章表明,在康德的著作中,功利主义探讨的是国家刑罚权的根据,报应主义解说的是刑罚的分配原则。因此,刑罚的功利论与报应论在二元结构上能够达致统一。下篇探讨康德的刑罚分配论。第一章提出,康德的刑罚报应论一直被理解为等量报应而遭受诸多难以承受的诘难;第二章阐释,将康德的刑罚报应论理解为等量报应,与康德的道义主张严重背离,因此是一种误读;第三章认为,通过研究康德的“权利的普遍法则”并对其论述罪刑关系的关键词“平等”进行考察分析,可以确定等价报应而非等量报应才是康德罪刑关系主张的本意。
其他文献
建国后,中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制度的转轨有诸多原因,但本篇论文将着重就公私观念的嬗变对这一转轨所产生的关键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租赁日益成为市场交换中重要的交易行为。在租赁关系中,承租人将租赁物转租他人,其转租合同是否有效,承租人隐瞒原租赁合同期限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交通部2004年开始在全国进行交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全国许多地区相继设立了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通过整合交通行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