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正合范畴中的稳定范畴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阿贝尔范畴和n-正合范畴2014年由Jasso(见[19])引进,是阿贝尔范畴和正合范畴的自然推广.本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Frobenius n正合范畴的稳定范畴和n-正合范畴的反变有限子范畴的稳定范畴.本论文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所涉及的有关n-阿贝尔范畴和n-正合范畴的基本概念与符号,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并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结果.  第二章首先给出了n-阿贝尔范畴的定义和相关性质,并补充证明了n-拉回图的存在性.其次给出了n-正合范畴的定义和相关性质,并将正合范畴中容许单态射沿着容许满态射的拉回得到一个容许单态射推广到n的情形:n-正合范畴中,容许n-正合列沿着容许满态射的n-拉回图可得到一个容许n-正合列.  第三章中,在Jasso[19]定义的标准的(n+2)-角的基础上定义了诱导的(n+2)-角,证明了这两种定义的等价性,并用不同的方法更简便地证明了在诱导的(n+2)-角的定义下,Frobenius n-正合范畴的稳定范畴仍然是(n+2)-角范畴.然后介绍了凝聚C-模组成的范畴mod.C.并证明对于n-正合范畴的任意反变有限子范畴的稳定范畴C,mod.C是阿贝尔范畴.
其他文献
少年时期在天津,下午放学回家,走在大街小巷里,随便什么人家,都会有收音机播放。节目或是相声,或是天津时调,或是京戏评戏,或是单弦大鼓,但是放得更多的,还是流行歌曲,什么《何日君再来》《花好月圆》啊,只听曲调不懂歌词。当时年幼不谙世事,对于这类歌曲优劣,自然也不知道,只是那柔柔的曲调,听起来让人觉得适意。  随后政治运动不断,音乐也随之变调。听过的那些流行歌曲,几乎是同一天从电台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意
农历五月,当半个月的收、割、碾、打忙完之后,紧接着就是积麦秸了。  积麦秸就是庄户人把收割碾打后的麦秸堆积起来,堆成垛子。这垛子有圆形的,有上圆下小的,也有上圆下方像火车头那样的。总之,很有讲究。在农耕时代,麦秸有两种用途:一是农家作为引火当柴烧,二是作为牲口草料,一个麦秸垛子,往往能供几个牲口吃一年。所以,麦秸对于农民来说是重要的。但要把麦秸垛子垛得漂亮、积得实在,并且雨水常年渗不进去,那可不是
小时候,我家住的小渔村紧靠着盐滩,周围盐沟、水汪子特别多。大海涨潮时,小鱼小虾顺着潮水涌进引潮沟,引潮沟又与盐沟、水汪子等相通,说那时的小村周围,凡有水的地方就有鱼虾,一点都不夸张。  进入雨季,盐沟、水汪子里的小鲇鱼长得很快,一场雨过后就蹿上一截儿。渐渐长大的鲇鱼,开始在水底忙活自己的“安乐窝”,为过冬早早作准备。做窝对鲇鱼来说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它们要用嘴一口口地挖泥、叼泥,窝里窝外往返无数次,
1954年,Shephard和Todd给出了有限不可约复反射群的分类,近年来,时俭益又给出了复反射群拟Coxeter元及元素反射长度的概念.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对本原复反射群拟Coxeter元及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学者李怀印在其著作《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一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  1978年夏,在一场大旱之后,其故乡秦村(即江苏东台县某大队第十一生产队)的棉田里,虫害泛滥,几乎失去控制。队里多次喷洒农药,均不见效,因为此时棉铃虫已产生了抗药性。剩下的唯一办法,是手工逮虫子。具体做法是用筷子做成的土制镊子,把虫子从花朵里夹出,放入装有盐水的瓶子里淹死。  由于天气炎热,这项任务只能
我的母亲是位双目失明的人,那是她三岁时得天花的后遗症。  当年,全家六口人,靠父亲的茅匠手艺糊口。后来农村盖草房的人越来越少,家庭越来越困难,父亲被照顾安排到生产队养猪。为多挣工分,母亲和父亲一起养猪,拿五成工分。  生产队养了一百多头猪。除了切猪草、煮猪食,她还要提着桶到每个猪圈一天三顿地喂食。没有人引路,就靠自己一步一步地摸着走。每逢猪生病,她就给猪开小灶。母猪要产崽,她就坐在猪圈门口听着,生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建设现状,通过设计A类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相关题目及B类基于MBTI理论的人格类型分析题目形成调查问卷,我们对部分高校共青团系
本文研究了如下一类周期Jacobi矩阵特征值反问题:将周期Jacobi矩阵(?)n写成若给定两个实数集λ={λ1≤λ2≤...≤λn}和v={v1<v2<...<vn},其中λ的重根的重数不超过2,并且给定β> 0
1973年春,我刚上小学三年级。因搬迁的缘故,我家决定重砌三间土墙茅草屋。那时经济条件十分落后,连口粮都不够吃,哪有钱去买砖瓦?父亲和哥哥忍着饥饿,拉着一只水泥船,到一百多里外的黄海滩上,买了几十担茅草运回家。苦于买不到木料当房梁,又买了几千块当地泥瓦匠掼的土砖坯当砖头砌山墙代替房梁。  父亲选择了一块空地,用牛将垒墙的泥踩了又踩;请来亲戚、邻居,挖垒墙的垡头。那时没有胶轮小车,垒墙的垡头都是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