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万科影视公司推出中国版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来,时至今日,电视剧新“红色经典”的传播历程并不久远,但它却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增长之势迅速蔓延开来。诚然,作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新“红色经典”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但作为大众文化产品,新“红色经典”又不得不面临市场化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的研究对象——电视剧新“红色经典”传播现象也就具备了颇为深远的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机构、文本和受众三个研究视角来对其展开论述。论文首先结合媒介机构的双重属性来透视我国大众媒介争相生产新“红色经典”的原因及结果。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方面,作为社会组织的媒介机构希望将“红色经典”改编为政治宣传的教化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公司的媒介机构则企图通过生产新“红色经典”以赢取最大的市场利润。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电视剧新“红色经典”往往既不“红色”,也非“经典”。同时,意识态话语和消费主义话语并存的状态也使得当今的新“红色经典”陷了权力角逐的尴尬境地。再者,论文从文本的角度剖析了“红色经典”在不同时期的几种传播模式。而结合《林海雪原》及《红日》这样两部影响甚广的新“红色经典”电视剧,笔者进一步指出:电视剧《林海雪原》因为改编过程中的诸多误区导致了“红色”记忆的消解,而电视剧《红日》却凭借其创新之处赢得了收视与好评,并较好地重构了珍贵的“红色”记忆。归根结底,这一切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即从精英姿态到大众立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式解构。不容忽视的是,受众决定着新“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受众在“消费使用”新“红色经典”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中老年受众获得了怀旧心理的满足,青少年受众则获得了娱乐心理的满足。而从编码/解码理论出发,媒介机构的重点应该落在“协商立场”上。只有建构合适的文本,媒介机构才能将“红色”记忆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地传递给受众。总之,随着社会语境的变迁,“红色经典”的改编及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红色经典”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其改编活动也承担了重大的现实意义。适因于此,我国的媒介机构应该针对其当前的弊病进行合理的整改,以有效地重构当今受众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