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修复大范围犬下颌骨下缘部分骨缺损外科模型的可行性及其成骨机制,以及应用四环素体内序列标记和核素骨显像定量评价新骨生成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选用8只成年杂种犬,于右侧下颌下缘制作长10.0 mm×高10.0 mm部分颌骨缺损,在其远中制备长20.0 mm×高10.0 mm游离输送盘并在颊侧安装牵张器,成为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外科模型。5天间歇期后开始以1.0mm/24h速率向近中连续牵张直至遇到阻力无法牵张。根据术后固定期将其随机分为固定2W、4W、8W和14W共四组,每组2只。术后按计划序列拍摄X线片。所有对象按计划完成四环素活体内序列标记,处死后取材制备牵张区新骨组织和输送盘不脱钙骨组织磨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选取固定14W组新骨内10个完整荧光带最多的哈弗斯系统进行定量研究,比较各标记间隔新骨组织矿物质沉积率(MAR)和成骨速度(BFR)。随机选取1只固定14W组犬并于固定2W、4W、8W和14W时进行核素骨扫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比较各固定期末颊、舌侧新骨核素摄取比值(URB、URL),明确不同固定期新骨成骨活性。结果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随着固定时间延长,牵张区新骨X线影像密度逐渐增加,组织逐渐发生、钙化、成熟和改建,具有膜内成骨过程。上下缘、舌侧和近心端成骨好于颊侧和远心端。钙化开始后新骨四环素荧光标记带逐渐增多,内部成熟板层骨哈弗斯系统四环素标记带最多为5条,相邻两条标记带间共形成4个标记间隔。第1标记间隔MAR、BFR均显著大于第2、3和4标记间隔(P<0.05),第2标记间隔MAR、BFR均显著大于第3、4标记间隔(P<0.05),第3、4标记间隔间MAR、BFR无显著差别(P>0.05)。牵张过程中输送盘表面有层新骨不断生成,像袖套样将其包绕,固定期其迅速完成由表及里吸收、替代和新生过程。URB、URL均随固定时间迅速下降,但相同时点相比URL均大于URB。除固定2W、4W时URB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48)外,其余任意两个固定时点URB比较和任意两个固定时点URL比较差别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外科模型是可行的。四环素体内序列标记与核素骨显像可有效定量评价新骨生成。非血管化输送盘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可成功诱导牵张区新骨生成。新骨组织的发生、钙化、成熟和改建等是典型膜内化骨过程。牵张移动中非血管化输送盘作为引物刺激其周围新骨不断形成,可能为成骨区提供机械生物双重屏障作用,保障固定期内自身迅速完成爬行替代过程。牵张区新骨生成质量及输送盘骨改建速度仍与局部血供状况密切相关。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可能是一种以膜内成骨为主,兼有爬行替代的牵张成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