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宗镜录》里的“真心”,试图把握从早期佛教到《宗镜录》时期为止,真心演变为禅宗核心内容的脉络与过程。同时,又以《宗镜录》为理论根据,显示真心的观念在禅宗的意义和价值。“真心”的观念,无论在禅宗里,还是其它宗派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真心可以视为禅宗思想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禅宗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真心思想历程从原始佛教的心识不同为内涵起点而发展,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产生了许多名称概念,溶入各经论并重新创作出不同的名称,其中真心的概念占有重要位置。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真心对各宗派的表现各有不同,到《宗镜录》为止真心又包含了不同的内涵。
《宗镜录》中的真心思想在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受到各个阶段思想的熏陶,其通过对佛教各种思想潮流的兼收并蓄,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印度佛教及中国禅宗的自性清净说,通过对小乘佛教的“心识”和大乘佛教“自性”思想演变历史的梳理,着重探讨了自性、如来藏、佛性、中道实相、法性等涵义,但其思想主流还是自性清净、本性清净说。
真心的问题是佛教的根本问题之一,无论在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都是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禅宗里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始终被当作修持的对象来看待,历代论师、高僧、佛教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延寿的真心观是针对妄心而设置的假设,他的真心观整体来看是真妄、因果、性相、染净等的和合体、综合体、融合体。认为佛教教义中与禅宗的真心是一致且融合的。佛教教义中的真心以判别迷悟、邪正的纲领为目标,是引导众生的指南。而禅宗的真心则是被实现的目标,是要达到的终点。
五代末宋初,佛教发展到顶峰后逐渐衰落,禅宗内部出现了“狂禅”、“乱禅”的气氛,永明延寿提出将诸法归于“以心为宗”的主张,他指出“一心是万法的本源”,正因为如此,一心成为他佛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概念。他站在禅宗的立场上,将真心与众生当下的现实之心联系并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体与用、本与末等的统一。同时,他又以各众宗派之间的见解来阐释和说明禅宗的“真心”,阐明了一心包容万有的特点,彰显了其“禅教一致”之旨,也呈现了以心为真心之旨。
佛教的真心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反映了真心论思想演变的阶段性。但“真心”这一概念,在原始佛教“一心”中是具有褒义的概念。它是在“以心为本”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本文以《宗镜录》中的“以心为本”的理论与真心思想为研究重点,试图揭示延寿的真心思想的特点,探讨其真心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
真心思想源予以心为本的理论。延寿通过对《宗镜录》中的所说“真心”和其它宗派的“真心”思想进行分析,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评价和见解。延寿认为,“真心”是“以心为本”、“一心为本”,实际上是破除了二心,也破除性相、体用、因果、有无、染净、生死为二等问题;同时,通过“以心为宗”来融会禅宗的真心与佛教教义中的真心,包括中国其他宗派的真心。延寿以心为宗中之宗,以其为“本”(无)、为“性”、为“体”、为“智”、为“空”、为“果”、为“净”、为“宗”等来会通真心。延寿以“普光明智”来归结“以心为宗”和真心的旨义,也会通了禅宗与其它佛教宗派。
永明延寿在构建自己的真心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修行观,即真心的修行观。试图消除当时佛教界存在的弊端,尽量整合各宗派的思想,解决不同修行方式上的矛盾,形成出合符新风气的佛教修行观。《宗镜录》“以心为真心”,使真心在修行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延寿在修持方法上提出“顿悟圆修”的主张,以配合“禅教合一”的思想理论体系,最后用修证上自修自悟的“真心”来归纳,成为完整的修行观。
延寿禅师开创了禅宗自五代末以来禅教兼修、禅净并行、融通万法、超越性发展的新格局。他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提倡“以心为宗”的原则,以此来融合诸宗的思想理论,主张“禅教一致”。其为宋代以后的佛教、特别是禅宗追究新的发展模式,整顿禅宗内部的思想矛盾,弥补禅师们缺乏教义上的理解和解释,加强佛教界的团结,为佛教走向禅教合一,乃至于三教合一开创了新的局面。
真心可以视为禅宗思想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禅宗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真心思想历程从原始佛教的心识不同为内涵起点而发展,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产生了许多名称概念,溶入各经论并重新创作出不同的名称,其中真心的概念占有重要位置。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真心对各宗派的表现各有不同,到《宗镜录》为止真心又包含了不同的内涵。
《宗镜录》中的真心思想在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受到各个阶段思想的熏陶,其通过对佛教各种思想潮流的兼收并蓄,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印度佛教及中国禅宗的自性清净说,通过对小乘佛教的“心识”和大乘佛教“自性”思想演变历史的梳理,着重探讨了自性、如来藏、佛性、中道实相、法性等涵义,但其思想主流还是自性清净、本性清净说。
真心的问题是佛教的根本问题之一,无论在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都是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禅宗里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始终被当作修持的对象来看待,历代论师、高僧、佛教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延寿的真心观是针对妄心而设置的假设,他的真心观整体来看是真妄、因果、性相、染净等的和合体、综合体、融合体。认为佛教教义中与禅宗的真心是一致且融合的。佛教教义中的真心以判别迷悟、邪正的纲领为目标,是引导众生的指南。而禅宗的真心则是被实现的目标,是要达到的终点。
五代末宋初,佛教发展到顶峰后逐渐衰落,禅宗内部出现了“狂禅”、“乱禅”的气氛,永明延寿提出将诸法归于“以心为宗”的主张,他指出“一心是万法的本源”,正因为如此,一心成为他佛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概念。他站在禅宗的立场上,将真心与众生当下的现实之心联系并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体与用、本与末等的统一。同时,他又以各众宗派之间的见解来阐释和说明禅宗的“真心”,阐明了一心包容万有的特点,彰显了其“禅教一致”之旨,也呈现了以心为真心之旨。
佛教的真心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反映了真心论思想演变的阶段性。但“真心”这一概念,在原始佛教“一心”中是具有褒义的概念。它是在“以心为本”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本文以《宗镜录》中的“以心为本”的理论与真心思想为研究重点,试图揭示延寿的真心思想的特点,探讨其真心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
真心思想源予以心为本的理论。延寿通过对《宗镜录》中的所说“真心”和其它宗派的“真心”思想进行分析,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评价和见解。延寿认为,“真心”是“以心为本”、“一心为本”,实际上是破除了二心,也破除性相、体用、因果、有无、染净、生死为二等问题;同时,通过“以心为宗”来融会禅宗的真心与佛教教义中的真心,包括中国其他宗派的真心。延寿以心为宗中之宗,以其为“本”(无)、为“性”、为“体”、为“智”、为“空”、为“果”、为“净”、为“宗”等来会通真心。延寿以“普光明智”来归结“以心为宗”和真心的旨义,也会通了禅宗与其它佛教宗派。
永明延寿在构建自己的真心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修行观,即真心的修行观。试图消除当时佛教界存在的弊端,尽量整合各宗派的思想,解决不同修行方式上的矛盾,形成出合符新风气的佛教修行观。《宗镜录》“以心为真心”,使真心在修行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延寿在修持方法上提出“顿悟圆修”的主张,以配合“禅教合一”的思想理论体系,最后用修证上自修自悟的“真心”来归纳,成为完整的修行观。
延寿禅师开创了禅宗自五代末以来禅教兼修、禅净并行、融通万法、超越性发展的新格局。他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提倡“以心为宗”的原则,以此来融合诸宗的思想理论,主张“禅教一致”。其为宋代以后的佛教、特别是禅宗追究新的发展模式,整顿禅宗内部的思想矛盾,弥补禅师们缺乏教义上的理解和解释,加强佛教界的团结,为佛教走向禅教合一,乃至于三教合一开创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