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备抗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建立测定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ELISA方法;用籽粒发芽法和整穗发芽法鉴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的穗发芽抗性,用凝胶扩散法测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的α-淀粉酶活性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活性;用建立的夹心ELISA法和SDS-PAGE法测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穗发芽抗性、α-淀粉酶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浓度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白粒品种高。人王降雨整穗发芽法是测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α-淀粉酶活性在开花25d后逐渐下降,α-淀粉酶活性与穗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降落值的大小与穗发芽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子发育后期的α-淀粉酶活性高低可以作为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指标。用凝胶扩散法发现小麦种子中的α-淀粉酶抑制蛋白不能抑制标样α-淀粉酶活性。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与穗发芽率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α-淀粉酶抑制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穗发芽。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在开花后35d和40d时保持稳定。筛选出一些α-淀粉酶活性低、α-淀粉酶抑制蛋白含量高的抗穗发芽品种,可用来提高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提出了小麦穗发芽机制的一种模型:随着种子中脱落酸的积累,α-淀粉酶抑制蛋白逐渐升高,并抑制种子α-淀粉酶活性,使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下降,种子中剩余的α-淀粉酶活性是造成穗发芽的一个主要原因。测定来自东北地区鸭跖草叶点霉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生长速率和产孢特性,初步将供试的12个菌株分为6种培养类型。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致病力强弱从南到北逐渐减弱。根据致病力的强弱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种类型。研究供试菌株dsRNA与致病力的关系,在所测定的菌株中有10个含有dsRNA,2个不含dsRNA,菌株致病力强弱与dsRNA无相关性。CTAB法是提取真菌基因组的一种有效方法。运用RAPD技术对东北三省不同地区的鸭跖草叶点霉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用18个随机引物对12个菌株进行扩增,所有的引物均出现扩增条带,大小在3.0-0.1kb之间,共扩增出104条带,其中43条具有多态性。系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类间距离15以下可将12个鸭跖草叶点霉分为5个类群。来自辽宁和吉林地区的菌株类间距离较小,其亲缘关系较近;来自黑龙江的4个菌株有3个属于第1群,另外1个单独为第5群,它们与辽宁和吉林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