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术,我国电影理论界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戏剧电影美学观念,电影技巧的讨论只能充当主题内容的陪衬,加上“四人帮”闭关锁国电影政策的影响,促成了国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关注国际电影发展的迫切愿望。数十年来占据我国文艺理论霸主地位的苏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遭到置疑,巴赞的长镜头纪实美学理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成为重要的参照系统和理论依据。
一时间,人们对电影本体论探讨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电影理论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几场电影论争,如电影“非戏剧化”的讨论,“电影文学性”的讨论,“电影观念”的讨论等等。本文将研究范围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文学性”这场论争上,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主要问题、论争忽略的问题、论争的影响四个部分展开详细的论述。
第一章将“电影文学性”论争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主要从西方电影观念的引进和我国电影观念的更新两个维度来理顺“电影文学性”论争的背景。西方电影观念的引进包括巴赞的长镜头纪实美学理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而我国电影观念的更新则体现在电影“非戏剧化”的理论探讨以及锐意革新的创作实践上。
第二章旨在从电影就是文学、电影的文学性和电影的特性、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80年代初“电影文学性”论争双方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代表观点。
第三章在对“电影文学性”论争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时论争双方忽略的核心问题,运用叙事学理论,分别从叙事视点(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叙事结构(复调)和叙事手法(蒙太奇)三个方面对电影和文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第四章通过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判、“第五代”电影的兴起、国产大片“叙事薄弱”的批评三个方面探讨“电影文学性”论争对我国电影理论和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