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的特征性改变,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为临床治疗慢乙肝、药效评价、预后亦或进一步了解慢乙肝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研究方法实验流程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各部分:(1)对样本预处理,等体积混合4组(正常对照组、eAg+非治疗组、E转换治疗组和S阴转治疗组)病人的血清,利用去髙丰度蛋白试剂盒除去其中的髙丰度蛋白(白蛋白和IgG);(2)将富集到的低丰度蛋白用Cy5染料进行标记,并使用分子筛层析除去未标记染料;(3)通过凝集素芯片技术检测标记后的血清蛋白,寻找亲和信号的差异。统计学分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向方差分析,事后进行Student-Newman-keuls (SNK)两两比较。(4)用凝集素印迹验证芯片结果。图1:技术路线图研究结果eAg+非治疗组与正常人组相比,对16种凝集素的亲和荧光明显减弱(P<0.05),提示在HBV活跃复制的eAg+非治疗组的血清糖蛋白聚糖谱中末端和核心岩藻糖、粘蛋白T/Tn抗原、GalNacα、末端β1-4和β-D链接半乳糖、GlcNac、平分型N-乙酰葡糖胺、甘露糖、唾液酸糖链结构的明显降低。E转换治疗组与eAg+非治疗组相比,包括PSA、MPL和上述16种凝集素对血清糖蛋白聚糖的亲和荧光增强(P<0.05),说明降低的这些血清糖蛋白聚糖结构又恢复到或略高于对照组的水平。S阴转治疗组较E转换治疗组相比,血清糖蛋白聚糖对AAL、ACL、HAL、HPL、RCA-I、LEL、STL、PHA-E、NML和PCL结合的亲和下降到接近对照组(P<0.05),示血清糖蛋白中末端岩藻糖、GalNacα、末端β1-4链接半乳糖、平分型GlcNAc等结构下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而对VAL、LCA、GNL、PSA、MPL和JAC的亲和荧光增强(P<0.05),提示末端β-D-半乳糖残基、核心岩藻糖结构在S阴转治疗组增多明显。结论慢乙肝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发生了改变,提示血清聚糖变化与慢乙肝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密切相关。核心岩藻糖、末端β-D-半乳糖残基结构可能作为抗HBV治疗下HBsAg阴转机制探讨相关的糖标志物。创新点及潜在应用价值1.国内外首次对抗病毒治疗后慢乙肝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过程中的人血清糖蛋白进行研究。2.利用高通量的凝集素芯片技术筛选出了凝集素VAL和LCA亲和荧光信号在HBsAg阴转中特异性增强。核心岩藻糖、末端β-D-半乳糖残基结构可能作为抗HBV治疗下HBsAg阴转机制探讨的相关糖标志物,为筛选慢乙肝血清学转换相关的标记物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