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学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研究虽成果颇丰,但未能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理念立场和应有的空间,未能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本文认为在“社会空间”范式主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观念的传导转换为以真实的社会空间为载体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应从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转向某种社会角色的践行,即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为某种社会空间,从而实现价值观教育应有的环境期待。在实践理性视域下,教育即生活。基于这一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期待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构建特定的社会空间。考察历史沿革,我们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一直偏重于观念而疏于实践。从“美德即知识”到“知识即美德”即是不同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理解和要求,但与当代社会要求相比,两者都具有片面性、局限性。立足社会现实,回应价值观教育客观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素质要求成为当然之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当由传统的观念意识视域转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空间建构。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空间就是由师生互动产生的,被社会系统所支持、影响的,有着特定目的的关系共同体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该系统中必须具备这种特定社会空间所要求的实践素质——驾驭、主导该空间的综合能力。
本文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素质的构成、发挥及培育展开论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素质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的权威性获得、创新的引导能力、成熟理性的政治观表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素质的发挥则应通过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架构作为教师实践素质发挥的真正舞台、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式、掌握教育教学艺术等方面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素质的培育应落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的培育、学术理性的塑造、教育教学艺术的提升及其自觉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的担当方面。要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素质的需要、发挥和培育主要植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空间,也正鉴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才真正实现了从“观念意识”向“社会空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