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省(市)陆续开始聘用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到2008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大学生村官深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与基层的村民一起工作和生活,那么,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怎样进行人际交往,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笔者从2011年11月25日至2012年元旦期间和2012年的2月份,选取了五个有大学生村官服务的村子,做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在这期间,笔者以大学生村官助理的身份,协同大学生村官们一起处理村中各种事务。一方面,通过自己和大学生村官们以及村民们的交往,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以一种参与式观察的方式,了解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人际交往状况;另一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访谈,并录音。访谈时间一般都是在工作之余,地点一般情况下都在村子里。在整个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采取参与式观察为主,问卷调查和访谈为辅的方式。在实地调查之外,笔者与受访对象通过QQ和手机保持着联系,笔者每次回家都会去村子看看,了解他们的新近情况。文中所说的当地村民,既包括当地的村干部,也包括当地的普通村民。哪些人际传播策略和技巧可以用在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人际沟通中呢,这些传播策略和传播技巧中的哪些是有利于二者的人际关系的发展的呢?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这样两类在各个方面的差异都很大的错位主体之间是怎样进行人际沟通的呢?本文从自我观、自我暴露程度、交往动机、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倾听等传播方式和技巧方面来阐述大学生村官怎样与当地村民进行人际沟通,同时也阐述了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如性别、首属群体、社会政策等对这种人际沟通的影响;从当地村民的角度来说,减少伤害性讯息、采用肯定性传播和对话等传播方法和技巧也有利于二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此外,这种错位主体之间的人际传播还具有主体的错位性、交往的接近性和文化的交融性的特点。借助于传播顺应理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顺应和不顺应,以及在顺应与偏离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彼此之间的传播平衡的。不管是入乡随俗还是坚持自己,这样两种状态在大学生村官身上并不相互矛盾,只要他们能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