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签名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y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签名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是一种具有消息完整性认证、可鉴别性、不可否认性和具有加密功能的技术。其中,有一类数字签名我们称之为面向群体数字签名,在它的密码系统中,实体为一个群体,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和形式。面向群体数字签名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字签名,如群签名、环签名、门限签名等。本论文主要围绕着环签名这一类群体数字签名开展研究。环签名可以看作是一种简化的类群签名,在环签名方案中,环中一个成员利用他的私钥和其他成员的公钥进行签名,但却不需要其他成员的准许。它克服了群签名方案中群管理员权限过大的缺点,而且其签名者是无条件匿名的。环签名因其特有的性质,使得它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匿名电子选举、电子政务、电子货币系统、密钥分配以及多方安全计算中,因而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对环签名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了已有的环签名方案的研究进展。本文以环签名的发展为线索,详细介绍了环签名的基本概念,并对环签名的分类、环签名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较详细地分析了现有的环签名方案的特点、设计理念和满足的安全性模型,并指出现存方案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接着,本文关注了环签名的一个发展方向——门限环签名,它有着较多的应用背景。本文的一个贡献是扩展了Shacham和Waters的方案,提出了一个基于身份的门限环签名方案,并给出在标准模型下严格的形式化的安全性证明。本文重点研究解决环签名的签名大小正比于环大小的这个弱点,在此使用了累加器。累加器是由Benaloh和deMare在1993年提出的,它允许将一个输入集合聚集获累加成一个常数大小的值。因此,应用累加器来构造环签名方案,可以得到常数大小(或固定大小)环签名方案。本文的主要贡献就是使用Nguyen提出的高效的动态累加器,提出一个高效的常数大小的基于身份的环签名方案,并给出了严格的形式化的安全性证明。随后,利用提出的常数大小的基于身份的环签名方案,并应用环签名的自发性和匿名性,构造了一个高效的多方并发签名协议,为实际的公平交易中出现的多方公平交换问题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以此作为常数大小的环签名方案的应用例子。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同时指出环签名领域中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大量使用,从研究实验室到工业厂房,自动化仪器无处不在。人们意识到收集随时间变迁的数据有用起来,自然就需要某种方法来捕捉并完成数据记录。一旦计算机被连接到仪器,数据收集、分析和控制等等功能就可以自由扩展。借助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实现仪器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仪器测量系统已经从传统的RS232、CAN、USB等总线测量系统发展到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的LAN总线网络化测
随着微博、博客、论坛等web2.0应用的迅猛发展,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因此,网络上产生了大量的用户生成文本(User Generated Text)。通过对这些短文本进行全面的分析挖掘,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电信联盟要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在移动的环境下自由地进行包括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的多媒体通信,由此对传统信道编码提出了新的要求。Turbo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大中型企业先后引进、开发了许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在各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通常只是考虑了该系统所涉及到的业务领域和信息资
Web2.0时代出现的论坛、博客、新闻和在线评论等新媒体每天产生海量文档信息,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的方法提取文档重要内容,去除冗余信息,将简洁,精炼的内容呈现给读者。为了帮助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 )是一种绘制软件蓝图的标准语言,适于对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决策进行详细描述。此外,UML 作为一种可视化建
时间是自然界无所不在的属性,如何将时态信息引入知识库成为知识库系统是一大研究方向。随着中间件技术的发展,寻找一个统一处理时态知识与数据的中间件是一个新的研究趋势。由
随着手机网络软件开发与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手机网络软件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而软件测试是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机网络软件是基于移动应用协议开发的软件,协议实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分布式计算、分布式仿真和网格三维游戏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建模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模型在图形上高度逼真、具有实时响应能力,而且也
集成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和无线通讯技术而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自组织网络拓扑结构,节点间通过协同工作能够实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