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良肢体位针刺结合吸氧与氧针疗法组及针刺结合良肢位疗法。比较三者预后的差别,探讨良肢体位结合吸氧配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致残率。方法: 1研究对象:135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良肢位头针结合吸氧疗法)45例,对照组B(头针结合吸氧疗法))45例,对照组C(头针结合良肢位疗法) 45例,3组性别、年龄、病程分期以及西药治疗方面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案:治疗组A(即良肢位头针结合吸氧疗法):头针及卧位时摆放良肢体位;针刺选穴:(1)针刺部位:选用《头针学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顶颞前斜线和頂颞后斜线治疗。(2)操作:以28号1.5-2.0寸毫针快速平刺(<30度),进针1.0-1.5寸至头皮帽状腱膜下,深约40㎜,针后快速捻转(200转-220转/min),每针捻转1 min,留针8h。期间,开始每隔30 min捻转1次,重复2次,然后每隔2h捻转1次,直至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予平补平泻。(3)在行针与留针过程中对患肢尚可活动的患者,主动摆放良肢位;对于肢体不能运动的患者,嘱其被动摆放良肢位。良肢位方法:良肢位与功能位不同,这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①仰卧位方法: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小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小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与中部各放一沙袋,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窝处垫一个小枕头,防止膝关节过伸展;②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方法: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体位;③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方法: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90°,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部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针刺前15分钟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1.5升/分),每次吸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④对照组B(即采用头针结合吸氧疗法):针刺前15分钟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1.5升/分),每次吸30分钟。针刺取穴同治疗组。对照组C组(即针刺结合良肢位疗法):头针治疗结合卧位时摆放良肢体位,良肢体位摆放同治疗组。以上三组针刺时留针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观察治疗3个疗程。3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观察三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数值及颈动脉超声变化。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A、B、C三组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疗效(P<0.05)。进一步采用X2分割计算分析,良肢位头针结合吸氧疗法组更由于吸氧结合头针疗法组及头针结合良肢位疗法组(P<0.01);而吸氧结合头针疗法组与头针结合良肢位疗法组两者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2三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明显减少,但良肢位头针结合吸氧疗法组下降幅度较大(P<0.05),后两者比较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3 BI评分变化三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均有效(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较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DL能力提高明显。对照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还可显著降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P<0.05)。5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中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135例患者检出82例斑块;剩余40例为颈动脉内层-中膜的厚度增厚的患者,13例为颈动脉超声无异常的患者,后两者不在本文观察之内(另文论述)。研究结果发现,三组治疗方法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都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良肢位头针结合吸氧疗法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治疗中优于氧针、良肢位针刺的对照组,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等优点。2良肢位头针结合吸氧综合疗法对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有明显降低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血流变。3良肢位头针结合吸氧疗法为主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有效的减少了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面积,降低或消除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方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为患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