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摩·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仅以六部长篇小说就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与劳伦斯、伍尔夫、康拉德等人齐名的现代作家。本文旨在分析福斯特长篇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其中尤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印度之行》、《莫瑞斯》这四部作品为主,文章主要从小说中所讲述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男同性恋者、殖民地人民这三类“边缘人”形象入手,分析了这些处于“他者”地位的“边缘人”的主要特征,及作者为寻求和谐所作的努力,进而探寻出作者之所以会关注他们的原因,即福斯特从小的所受的家庭影响,年少时的教育经历以及他的中产阶级精英知识分子的自由——人文主义情怀。绪论部分是对福斯特及其作品的介绍,国内外对福斯特研究的现状的总结,以及提出“边缘人”形象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最后,对“边缘人”的的概念做出界定,即那些在文化上漂泊无依的人,主要是指一种自我感觉,一种精神上的漂泊,从而引出“福斯特式的边缘人”形象的三种类型。第一章分为三小节,主要是概括分析福斯特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即游离于男权中心边缘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徘徊于爱和社会道德边缘的男同性恋、挣扎在“边缘地带”的印度殖民地人民,从分析这三类边缘人形象入手,得出他们的边缘性其实是因为父权制的存在,而殖民权力正是父权制在海外的延伸。第二章分为三小节,主要论述的是父权压制下的“边缘人”的主要特征,包括“边缘人”的他者性,因为是社会的边缘一族,所以总是处于他者的地位,而被所谓的自我所审视;第二小节是分析“边缘人”的焦虑感,通过研究发现,福斯特笔下边缘人的焦虑感正是他作为一代英国中产阶级精英知识分子的焦虑的投射,反映在这些边缘人身上,就是由空间引发的焦虑和对自我认同的焦虑;第三小节是分析“边缘人”的反叛性,包括对文化身份的反叛和对传统道德的反叛。第三章仍然分为三个小节,主要是论述福斯特为边缘人寻求诗意的家,而这个“家”是通过三种途径找到的,即“大自然”、“音乐和诗歌”、“联结”,在福斯特看来,“边缘人”能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精神家园,能在音乐和诗歌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能在“联结”中到达彼岸。虽然这只是作者的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但这正表现了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仁爱之心。第四章分成三个小节,主要论述是的“福斯特式的边缘人”形象的凝结,首先一点就是时代的特殊背景造就的一批“边缘人”的产生,另外作者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受教育的经历也与此有关;同时福斯特作为一名同性恋者的特殊身份也与“边缘人”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一名同性恋者,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允许的,是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另一方面,福斯特作为爱德华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精英的身份对边缘人形象凝结也有影响,精英站在社会的边缘,特立独行,用独特的声音为边缘人摇旗呐喊。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福斯特那种与帝国思想相违背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最后,对边缘人的关注虽然体现出了福斯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精英的救世情怀,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作者笔下的“边缘人”形象的局限性,那就是,他关注的对象都属于中产阶级范畴之内,包括殖民地的边缘人形象,都不是那种生活在最底层的殖民地人民,而是一群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男性和女性;另外,对“边缘人”关注的局限性还表现出,福斯特在书写的时候,笔端总是会传出不和谐的双声,包括对印度的书写,《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里对莉利亚的书写,都会不自觉的发出一种欧洲中心论的思想,而这种思想,都是英国男根思想在海外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