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在卵巢反应正常的高龄妇女(≥40岁)中应用微刺激方案与长效长方案的疗效及结局。
方法:选取2014-01-01至2018-12-30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的高龄不孕患者,回顾性分析新鲜周期及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入选标准:符合体外受精/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移植适应症;年龄≥40岁;AMH>1.2mg/ml;AFC>5或FSH<8;BMI18-25kg/m2;第一周期;首个促排周期使用长效长方案或微刺激方案的患者。解冻周期纳入标准:第一周期且为全胚冷冻首次解冻周期,余纳入标准同新鲜周期。分组标准:依据控制性超速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微刺激方案组和长效长方案组两组。符合标准的的新鲜周期共630个,其中长方案514个周期,微刺激方案116个周期;符合标准的解冻周期347个周期,其中长方案组272个周期,微刺激组75个周期。
结果:
新鲜周期数据比较结果:
1.一般情况的比较:长方案组患者及微刺激方案组的患者在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因素、BMI、孕产次、基础LH值等参数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bFSH、AFC、AMH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避免年龄及卵巢功能的差异对后续指标的影响,后续比较中校正了年龄及AMH的干扰。
2.促排情况的比较:与长方案组相比,微刺激方案组患者使用的Gn启动量、总量较少,使用天数短(P<0.05);HCG日E2水平低,内膜薄(P<0.05)。尽管两组患者取消取卵周期的比例相似,但微刺激方案组因预防OHSS而取消移植周期的比例较长效长方案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实验室结果的比较:校正了年龄及AMH因素影响后,两组患者未获卵率、总受精率、MII率、无胚胎率均无差异(P>0.05)。微刺激方案组全胚冷冻率显著高于长方案组(P<0.05)。微刺激方案组患者获卵数、可用胚胎数、卵裂数均明显低于长效长方案组患者(P<0.05),经校正后两组优良胚胎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通过率来比较两组患者可看出,微刺激方案组可用胚胎率、优良胚胎率及D3卵子利用率均高于长效长方案组(P<0.05)。
4.移植后的临床结局:两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微刺激方案的临床妊娠周期数较少,无法进一步比较持续妊娠率、早期妊娠丢失率、晚期流产率等结局。
5.获卵数≤3枚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结局:在获卵数≤3枚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中,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产次、AFC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孕次、bFSH、bLH、AMH(长方案组2.04±0.74ng/mLVS微刺激组1.97±0.73ng/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用胚胎数、优良胚胎数、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长方案中采用AMH预测POR发生:从ROC曲线看出,AMH预测POR的发生最佳截断值为2.0ng/mL。
解冻周期数据比较结果:
1.一般情况的比较:两组年龄、不孕因素、AMH、bFSH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在统计中校正了年龄及AMH对临床结局参数的影响。
2.实验室数据比较:两组取卵周期授精方式、FET内膜准备方案比例、移植胚胎天数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后续比较中对其进行校正。余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将移植胚胎天数分层分析可知,在移植D3胚胎组及移植D5,6胚胎组中,两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移植后的临床结局,长效长方案组与微刺激方案组解冻周期移植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双胎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等等均无明显差异,活产率两组均无差异,由于微刺激组第一周期解冻周期的数据较少,无法比较其他围产结局。长方案组移植机会较微刺激组移植机会多,且长方案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均较微刺激组高,但长方案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在移植第三次以后达到平台期。
结论:
针对卵巢功能正常的高龄女性:
1.卵巢储备功能更优者(AMH>2ng/mL),可优先选择长方案,以获得更多的胚胎及累积活产机会。
2.卵巢储备功能稍差者(AMH≤2ng/mL),慎重考虑长方案与微刺激的利弊来选择。
3.两种方案单次胚胎移植中可获得相似的妊娠结局。
方法:选取2014-01-01至2018-12-30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的高龄不孕患者,回顾性分析新鲜周期及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入选标准:符合体外受精/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移植适应症;年龄≥40岁;AMH>1.2mg/ml;AFC>5或FSH<8;BMI18-25kg/m2;第一周期;首个促排周期使用长效长方案或微刺激方案的患者。解冻周期纳入标准:第一周期且为全胚冷冻首次解冻周期,余纳入标准同新鲜周期。分组标准:依据控制性超速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微刺激方案组和长效长方案组两组。符合标准的的新鲜周期共630个,其中长方案514个周期,微刺激方案116个周期;符合标准的解冻周期347个周期,其中长方案组272个周期,微刺激组75个周期。
结果:
新鲜周期数据比较结果:
1.一般情况的比较:长方案组患者及微刺激方案组的患者在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因素、BMI、孕产次、基础LH值等参数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bFSH、AFC、AMH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避免年龄及卵巢功能的差异对后续指标的影响,后续比较中校正了年龄及AMH的干扰。
2.促排情况的比较:与长方案组相比,微刺激方案组患者使用的Gn启动量、总量较少,使用天数短(P<0.05);HCG日E2水平低,内膜薄(P<0.05)。尽管两组患者取消取卵周期的比例相似,但微刺激方案组因预防OHSS而取消移植周期的比例较长效长方案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实验室结果的比较:校正了年龄及AMH因素影响后,两组患者未获卵率、总受精率、MII率、无胚胎率均无差异(P>0.05)。微刺激方案组全胚冷冻率显著高于长方案组(P<0.05)。微刺激方案组患者获卵数、可用胚胎数、卵裂数均明显低于长效长方案组患者(P<0.05),经校正后两组优良胚胎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通过率来比较两组患者可看出,微刺激方案组可用胚胎率、优良胚胎率及D3卵子利用率均高于长效长方案组(P<0.05)。
4.移植后的临床结局:两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微刺激方案的临床妊娠周期数较少,无法进一步比较持续妊娠率、早期妊娠丢失率、晚期流产率等结局。
5.获卵数≤3枚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结局:在获卵数≤3枚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中,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产次、AFC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孕次、bFSH、bLH、AMH(长方案组2.04±0.74ng/mLVS微刺激组1.97±0.73ng/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用胚胎数、优良胚胎数、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长方案中采用AMH预测POR发生:从ROC曲线看出,AMH预测POR的发生最佳截断值为2.0ng/mL。
解冻周期数据比较结果:
1.一般情况的比较:两组年龄、不孕因素、AMH、bFSH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在统计中校正了年龄及AMH对临床结局参数的影响。
2.实验室数据比较:两组取卵周期授精方式、FET内膜准备方案比例、移植胚胎天数等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后续比较中对其进行校正。余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将移植胚胎天数分层分析可知,在移植D3胚胎组及移植D5,6胚胎组中,两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移植后的临床结局,长效长方案组与微刺激方案组解冻周期移植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双胎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等等均无明显差异,活产率两组均无差异,由于微刺激组第一周期解冻周期的数据较少,无法比较其他围产结局。长方案组移植机会较微刺激组移植机会多,且长方案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均较微刺激组高,但长方案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在移植第三次以后达到平台期。
结论:
针对卵巢功能正常的高龄女性:
1.卵巢储备功能更优者(AMH>2ng/mL),可优先选择长方案,以获得更多的胚胎及累积活产机会。
2.卵巢储备功能稍差者(AMH≤2ng/mL),慎重考虑长方案与微刺激的利弊来选择。
3.两种方案单次胚胎移植中可获得相似的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