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代以来,价值重建和文学史重构以文化—文学的“现代转型”作为理论核心,完全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条块分割,把新文学的起点确定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空范畴,使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获得完整的历史性标尺;在关注历史性或者说启蒙现代性的同时,把审美现代性纳入评价体系,将雅俗文学形态拉回文学史视野,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共时性多元空间对象。本论文以这一理论为基本论述框架,汲取文化背景分析、文本互涉分析、比较分析、心理分析、风格分析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参以适当的考辨,依据文学史整合的思路,将苏曼殊放置于晚清民初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动的宏大历史背景中考察,探究其与文化及文学选择的历史动因和表征,从中寻绎其翻译、小说、诗歌文本与20世纪初诸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以及阶段性文学特别是与浪漫主义文学和鸳鸯蝴蝶派的历史性关系,通过揭示其文本所体现的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转型之初的审美现代性诉求的独特价值,以期最终确立苏曼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本论文拟定在前人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苏曼殊翻译与20世纪初“纯文学”观念彰显、审美现代性缘起的内在关系;苏曼殊特立独行的抒情文本对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特别是创造社及新月派等文学流派重要的开启作用:苏曼殊哀情文本在民初雅俗格局中的影响与价值,阐明其与通俗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内在纠葛以及其悲剧建构对现代文学悲剧意识历史生成的重要影响。 本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基于一个世纪以来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等文学史模式对苏曼殊的误读和曲解,从对身份的分析起,重新界定其思想和文本内涵,认为苏曼殊虽然曾经是披发长歌的革命者,也曾经试图以体现东方智慧的佛学和西方人文精神的浪漫主义诗歌来启蒙民智,更执著追求“断惑证真、悟入真如’’成为高僧大德,但是他最终以艺术的、审美的力量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建构。牺牲文学本身的特性来论文学的悲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演出形式多端,谢冕在《百年文学总系·总序一》中把其总结为“尊群体而斥个性、重功利而轻审美、扬理念而抑性情”。苏曼殊在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启蒙时代、在历史进化论的文化氛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