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一基于观眼识证对肝肾阴虚证下焦区络脉特异性研究目的:以彭氏眼针观眼识证为基础,借鉴现代医学球结膜微循环定量分析方法,观察健康志愿者与肝肾阴虚证患者(包括头痛肝肾阴虚证、眩晕肝肾阴虚证,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证)下焦区白睛络脉特点,采用分项定量积分的方法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性,为观眼识证理论的科学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患者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肝肾阴虚证患者入试验组,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学生与住院患者家属中招募健康志愿者入对照组,每组60例,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彭氏眼针分区定穴方法,选取左眼下焦区观察。参考田牛教授制定的球结膜微循环定量分析方法,采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对下焦区白睛络脉分为形态、流态、管周状态进行观察。根据田氏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总分及各分项积分。对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下焦区白睛络脉总积分存在差异,试验组总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下焦区白睛络脉形态积分存在差异(P=0.000<0.05),试验组积分高于对照组。3.试验组与对照组下焦区白睛络脉流态积分存在差异(P=0.000<0.05),试验组积分高于对照组。4.试验组与对照组下焦区白睛络脉管周状态积分差异不显著(P=0.326>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下焦区白睛络脉形态积分中,清晰度、网状结构、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粗细不均、边缘不齐、走行异常、囊状扩张、微血管瘤、缺血区各项积分均不同,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动脉管径积分对照组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0.05)。6.试验组与对照组下焦区白睛络脉流态积分中,血色积分、动静脉短路支积分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试验组与对照组下焦区白净络脉管周状态积分中,渗出与水肿积分(P=0.511>0.05)、出血积分(P=0.753>0.05)、含铁血黄素沉着积分(P=0.420>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结:1.肝肾阴虚证(头痛、眩晕、中风恢复期)患者下焦区白睛络脉形态颜色出现异常。2.肝肾阴虚证下焦区异常脉络特点为:(1)总体特点:下焦区白睛表面及络脉总体显影差,较模糊,脉络颜色稍深,多呈暗红色;(2)形态及分布特点:络脉上偶尔可见结节,粗细不均,形态不柔和,络脉与周围白睛组织界限不清;络脉数量稍增多,直径可见轻度增宽,增生的络脉分布呈局限性,增生区可与无络脉区同时存在、相间分布,络脉可由正常的树形分布转化为网格样分布。3.试验所见异常络脉与彭老异常络脉形态颜色分类中的颜色深红、曲张或怒张、分岔较多、模糊一片形态一致、病机相通。论文二眼针干预下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证下焦区络脉变化规律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眼针对改善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证患者白睛络脉积分、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探讨以白睛络脉积分作为评价眼针治疗效果指标的可行性,以及眼针与常规康复治疗相结合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优势。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康复训练、体针的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针刺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眼针每日针刺1次,留针20min,每周一至周五治疗,周末休息,试验共进行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受试者下焦区白睛络脉并定量积分,具体观察及计算方法与试验一相同,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价两组疗效。所有试验结果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下焦区白睛络脉总积分(P=0.001<0.05)、形态积分(P=0.001<0.05)、流态积分(P=0.004<0.05)比较,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管周状态积分(P=0.669>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形态积分中各项:清晰度积分(P=0.000<0.05)、网状结构积分(P=0.002<0.05)、粗细不均积分(P=0.020<0.05)、边缘不齐积分(P=0.036<0.05)、走行异常积分(P=0.000<0.05)、囊状扩张积分(P=0.000<0.05)、微血管瘤积分(P=0.000<0.05)、缺血区积分(P=0.000<0.05),试验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血管数积分(P=0.147>0.05)、细静脉管径积分(P=0.247>0.05)、细动脉管径积分(P=0.211>0.05)、动静脉管径比的积分(P=0.252>0.05)试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流态积分中各项:试验后血色积分两组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动静脉短路支积分,试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0.05)。4.管周状态积分各项:渗出与水肿积分(P=0.165>0.05)、出血积分(P=0.393>0.05)、含铁血黄素沉着积分(P=0.660>0.05),试验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6.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试验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38<0.05)小结:1.眼针可明显改善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证患者下焦区白睛络脉异常状态。2.眼针对下焦区白睛络脉形态与流态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眼针能增加络脉的清晰度;纠正络脉粗细不均、边缘不齐等异常形态,改善络脉异常走行,使呈网格样分布络脉转为树形分布;减少络脉局部囊状扩张及微血管瘤;促进白睛缺血区血管增生,增加缺血区血管数量,能促进细动脉扩张,对细静脉的扩张作用不明显。3.眼针能促进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眼针能提高中风恢复期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有效率。结论:1.头痛、眩晕、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证患者下焦区络脉存在特征性变化,具体表现为:络脉较模糊,颜色稍深,多呈暗红色;络脉粗细不均,形态不柔和,局部可见膨大结节,呈网格样分布,络脉与周围白睛组织界限不清;直径可见轻度增宽,数量稍增多,增生的络脉分布呈局限性,增生区可与无络脉区同时存在、相间分布;2.肝肾阴虚证患者下焦区络脉出现特征性变化说明观眼识证具有充分的形态学依据;3.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证下焦区络脉形的态颜色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4.观眼识证是一种确有依据的望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