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迅速,招生人数扩大,收费增高,学生自主择业,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压力加大,这无疑会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大学新生正实现着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学习环境的变迁、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人际交往的需要与交往技能的欠缺等容易引起学生的不良适应,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以往研究表明,我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所以高校有必要更加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应对方式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研究。作为市属高校,在办学层次、资金来源、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诸方面与省属、部属院校都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入学分数低,生源分布相对集中,就业难度大,所有这些无疑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市属高校学生承受的压力相应增大,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以市属高校新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加清晰、准确、科学地了解市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特点以及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市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山东省四所市属高校的1232名大学新生为被试,以“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为工具对市属高校2004级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到的结论是: 1、市属高校有心理问题的新生数量较多,约占新生总数的21.8%,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 2、市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受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单亲还是双亲家庭、往届还是应届生、来源于农村还是城镇、家庭是否贫困等因素的影响。 3、市属高校新生的应对方式趋于成熟,在应激情况下多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单亲还是双亲家庭、往届还是应届生、来源于农村还是城镇、家庭是否贫困等因素影响新生应对方式的选择。 4、市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