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战争时期出现的诗人,苗得雨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他成名极早,14岁便赢得了解放区“孩子诗人”的美誉,60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几乎走到哪写到哪,社会发展啥就描写啥,从来没停过笔,成为诗坛上的一棵“长青树”。苗得雨是一位勤奋的天才诗人。他执著地坚持从古典、民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而形成的民族大众化革命文艺传统汲取创作的营养,努力在中国民族与生活的泥土中生根,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探求革新。他的诗作没有徐志摩诗的浪漫,没有艾青诗的沉郁雄浑,而是以本色与真情见长,诗风虽多有变化,但诗歌语言的通俗性、曲艺味、形象化、生活感却始终未变。他坚持为大众、为生活而歌。在他的诗中不管是赞颂解放,歌唱胜利,还是规劝人,批判事,都写得让大众看得见,摸得着。他的诗凝炼易懂,没有矫情和张扬,猛一看明白如话,清澈如水,骨子里却透着深沉,充满了辩证的意味,闪烁着哲学的光辉,睿智沉稳,耐读受看。他善于发现美,赞扬美;发现丑,批判丑;歌颂人,教育人,使人闻出香臭,看出美丑,抛弃陋习,弘扬善良,为人类和谐、社会安康而歌而唱。周良沛指出:“我相信:郭沫若的《女神》决不能顶垮刘大白的《卖布谣》;艾青的创作成就再大,也不可能取代苗得雨。”苗得雨的诗是应该再深入研究和推广的。读他的诗,扑面而来的是时代感、爱国情。不管是早期写的那些形象逼真、纯朴、自然、入木三分的鞭挞诗,还是建国后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诗作,都承载着历史的重托,打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一种浓厚的责任意识和深重的人文重托,诠释着文学创作的终极性目的,说他对山东诗歌以至中国诗歌都有很大影响恐不是过誉或溢美之词。本文拟从苗得雨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社会背景、文化意蕴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