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的]1.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大鼠DVT模型股静脉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查阅Ncbi PubMed和GeneCard数据库分析基因功能,研究静脉壁中Rac1、IL-1β等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2.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兔DVT模型的静脉血栓形成状态以便更准确采集静脉血液样本,并应用PCR筛查差异表达基因,研究兔血细胞中Rac1、 IL-1β等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与DVT形成之间的关系。3.采用Ncbi BLAST比较大鼠、兔、人Rac1、IL-1β等基因的mRNA序列相似度,推测Rac1、IL-1β等基因在人DVT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4.采用RCR筛查Rac1、IL-1β等基因在DVT患者血细胞中的mRNA表达变化,运用real-time PCR确定Rac1等差异表达的基因,研究人血细胞中Rac1、IL-1β等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材料方法]第一部分:大鼠DVT模型股静脉壁组织基因芯片检测,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将6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57只),对模型组采用蚊式钳钳夹双侧股静脉联合石膏制动双下肢构建大鼠DVT模型。选取不同时间点(造模后2.5h和25h)处死大鼠,解剖双侧股静脉观测:血栓的发生率、严重程度,进一步将模型组分为:血栓形成前组10只(造模后2.5h取材)、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共45只,造模后25h取材,依据单侧或双侧股静脉中是否有血栓形成分组)。获取股静脉壁组织,采用Affymetrix Rat230A cDNA基因芯片检测差异表达的基因;采用倍数变化分析法(Fold Change, FC)筛选出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查阅最新Ncbi PubMed和GeneCard数据库,筛选出Rac1、 IL-1β等可能与血栓形成、活性氧(ROS)生成高度相关的基因;第二部分:PCR筛查Rac1等基因在兔DVT模型血细胞中的表达化将18只日本大耳兔随即分为假手术组(5只)和模型组(13只),采用结扎双侧股总静脉、股深静脉构建兔DVT模型。在不同的时间点(造模前Od、造模后1d、造模后2d、造模后3d、造模后8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监测双侧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血栓形成状态,并采集血液样本,采用PCR检测静脉血细胞中Rac1、IL-1β等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第三部分:Rac1、IL-1β等基因在大鼠、兔与人之间的同源性分析查阅Ncbi Gene和GeneCard数据库确定大鼠、兔的Rac1、IL-1β等基因的mRNA序列,通过BLAST与人类相应基因进行序列比较,同源性分析Rac1等基因在大鼠、兔和人之间的mRNA序列相似度;推测Rac1、IL-1β等基因在DVT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第四部分:PCR及real-time PCR检测DVT患者血细胞中Racl等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参考《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NICE指南》(2012年)和《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2012年第9版)制定本研究的DVT诊断标准:DVT的综合诊断=危险因素评估(基础危险因素+专科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附录2)。纳入研究对象排除其它高危因素(怀孕、糖尿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后,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纳入研究对象58例,正常对照组(20例,为健康志愿者)、血栓未形成组(20例,为下肢长骨骨折或脊柱骨折7d内行手术后无形成血栓的患者)、血栓形成组(18例,为DVT形成患者)。三组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液样本,血栓未形成组于手术后第1d采集,血栓形成组于确诊后第1d采集。采用PCR筛查Rac1、IL-1β等基因在DVT患者血细胞中的1mRNA表达变化;进一步采用real-time PCR确定差异表达的基因;并查Ncbi PubMed和GeneCard数据库分析Rac1、NF-κB1、IL-1β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及其对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1.大鼠DVT股静脉内皮基因芯片检测结果:造模后2.5小时,大鼠股静脉壁组织中Rac1、Rac2、NF-κB1、IL-1β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血栓形成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造模后25小时,继续显著增加,血栓形成组高于对照组、血栓形成前组和血栓不形成组,而对照组与血栓不形成组间没有差异;2.彩色多普勒监测兔DVT模型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血流信号结果:造模后1d,50%以上的静脉开始形成血栓;造模后2d,80%以上的静脉无血流信号,血栓形成达高峰;造模后3d,开始有部分静脉出现断续血流信号,血栓开始发生机化;造模后8d,50%以上的静脉出现断续血流信号,大部分静脉开始机化再通;3.PCR筛查兔DVT模型血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结果:模型组Rac1、NF-κB2、 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在造模后1d开始明显上调,并持续维持到造模后2d、3d、8d,均明显高于造模前(0d)及假手术组各个时间点(0d、1d、2d、3d、8d)(P<0.05);在造模后1d、2d、3d、8d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c2mRNA的表达在两组各个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兔、人Rac1等基因mRNA序列的BLAST结果:大鼠Rac1、Rac2、 NF-κB1、NF-κB2、IL-1β基因与人类相应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80%、78%、96%、92%、78%;兔Rac1、Rac2、NF-κB2、IL-1β基因与人类相应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72%、93%、99%、68%。5.DVT患者血细胞中的PCR筛查及real-time PCR检测结果:PCR筛查发现Rac2、Rac3、NF-κB2mRNA的表达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与PCR筛查结果一致,均发现Rac1、 NF-κB1、IL-1βmRNA的表达在血栓形成组中明显高于血栓未形成组和对照组(P<0.05),而血栓未形成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DVT模型股静脉内皮中Rac1、NF-κB1和IL-1β的mRNA表达上调可能与DVT的形成密切相关;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动态监测兔DVT模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状态;3.兔血细胞中Rac1、NF-κB2和IL-1βmRNA表达上调可能与DVT形成密切相关;4.人血细胞中Rac1、NF-κB1和IL-1βmRNA表达上调可能与DVT形成高度相关;